天安字典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四》

时间: 2025-04-26 04:54:08

诗句

浮生踪迹半如萍,愁向劳劳问旧亭。

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4:08

原文展示

浮生踪迹半如萍,愁向劳劳问旧亭。
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浮生无常的感慨,人生的踪迹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诗人感到愁苦,向劳劳(意指忙碌的人)询问旧日的亭子(象征往日的回忆)。他借用香山的美好诗句,和大家一起唱作,仿佛在渭城(指渭水边的城镇)共赏盛景。

注释

  • 浮生:指短暂而易逝的生命。
  • 踪迹:生活的行踪或足迹。
  • 如萍:比喻漂泊不定,萍是水中漂浮的植物。
  • 愁向:向……表达愁苦。
  • 劳劳:形容忙碌的人。
  • 旧亭:曾经停留过的地方,象征怀旧的情感。
  • 香山:指香山的美景,常被文人歌咏。
  • 渭城:古代一座城,常作为诗歌的意象,象征着乡愁和故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承谟(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风往往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在游览柳桥、欣赏泉水之景时,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怀念,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浮生踪迹半如萍”开篇,直接点出人生的无常与漂泊,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愁向劳劳问旧亭”,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追踪,似乎在向忙碌的人们询问曾经的美好,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后两句“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则展现了诗人借用自然美景与文学作品,寻求共鸣的情感。诗的结尾处,借助“渭城”的意象,唤起了读者对集体记忆的反思,营造了一个既有个人情感又有集体意识的氛围。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美好瞬间的把握,展示了李承谟的深厚文学素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生踪迹半如萍:人生如浮萍,漂泊不定,显示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 愁向劳劳问旧亭:愁苦的心情向忙碌的人询问往日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
  3. 借得香山好诗句:借用香山的美丽诗句,暗示自然之美与文学的结合。
  4. 大家唱作渭城听:和大家一起吟唱,反映了诗人对共同感受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浮生踪迹如萍”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 象征:旧亭和渭城象征着记忆和乡愁,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过往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劳劳:代表了忙碌与生活的压力。
  • 旧亭:象征怀旧与对过去的眷恋。
  • 香山:象征自然的美与文化的传承。
  • 渭城:代表乡愁与共同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浮生踪迹半如萍”中的“浮生”指的是什么?

    • A. 短暂的生命
    • B. 漂浮的水草
    • C. 忘却的记忆
  2. 诗中提到的“旧亭”象征什么?

    • A. 忘却的时光
    • B. 怀旧的情感
    • C. 繁忙的生活
  3. “大家唱作渭城听”中的“渭城”指的是哪种意象?

    • A. 自然美
    • B. 乡愁与共同记忆
    • C. 忙碌与浮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承谟 vs. 杜甫:李承谟的诗更偏向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心社会和历史。
  • 李承谟 vs. 白居易:两者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但李承谟的语言更为清新,而白居易则更注重社会现实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承谟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晚眺 初夏环秀庵即事 秋斋夜坐 过朱阳仲墓 读陈白沙诗 不寐 瑞鹤仙(周陆淞韵) 节妇郑氏诗 恭和御制赐朝鲜琉球安南诸国使臣诗 武夷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懈笔 返结尾的成语 属咏 徉长而去 竹字头的字 迷而知反 内属 支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羞花闭月 三点水的字 偏室 多闻强记 滕薛争长 包含跗的词语有哪些 牛字旁的字 聊尔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