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12:48
昨闻英断有烹封,泽畔累臣抱寸悰。
巧智不如葵卫足,曲蟠谁与木为容。
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
欲上高楼瞻魏阙,乱山千叠暮云浓。
前几天听说英明的君主有了新的封赏,泽边的臣子们纷纷聚集,心中难免有些契约的怨愤。
巧妙的智谋不如葵花的忠诚,曲折的树木又有谁能给予它庇护呢?
祠堂的官员失职,心中感到羞愧如同空虚的虫蛀;
乡间的老者无知,竟然祈祷能变成象龙。
我想登上高楼去眺望魏国的阙楼,眼前的群山重重叠叠,暮色中的云彩显得格外浓厚。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天池,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常常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此诗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权力的反思。
《又和六首》是刘克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诗中既有对当时政治的感慨,也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诗的开头提到的“英断”与“烹封”,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统治者施政的讽刺,表明诗人对封赏制度的不满。通过“巧智不如葵卫足”,诗人强调了忠诚比智谋更为重要,反映出他对忠臣的推崇。
“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则传达出一种对民间祈求的无奈与悲哀,表明在动荡的环境中,普通百姓的无知和无助是多么显而易见。最后的“欲上高楼瞻魏阙”,则展示了诗人渴望追求的理想和对历史的缅怀,但“乱山千叠暮云浓”又使这种追求显得渺茫,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忠诚与权力关系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葵卫”比喻忠诚)、对仗(如“虚蠹”与“无知”)、意象(如“高楼”和“乱山”)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忠诚的推崇与对政治现状的不满,表达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
诗词测试:
“英断”指的是什么?
A. 英明的决断
B. 英国的决策
C. 一种烹饪方式
诗中提到的“葵卫”象征着什么?
A. 忠诚
B. 智谋
C. 财富
诗人对“祠官”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评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刘克庄的诗更具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个人情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但方法和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