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16:59
久在边城里,风霜不可论。
六亲皆骨朽,百战偶身存。
烽燧连天暗,沙尘惮日昏。
征人家万里,谁吊国殇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身处边塞的征人,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生活后,感慨身边的风霜与亲情的逝去。诗中的“六亲皆骨朽”表达了亲人都已去世的悲凉,“百战偶身存”则说明自己虽然幸存,但内心的创伤与孤独。烽火连天,沙尘迷日,更是渲染了边疆环境的艰苦与战乱的无情。最后一句“谁吊国殇魂”则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的叹息。
李昌祺,明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战争与社会动乱的影响。他的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表现出对战乱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慨,风格悲壮而深沉。
这首诗是在当时社会动荡、边疆战争频繁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经历的孤独与痛苦。
这首诗以四句的简洁形式,深刻地表现了边塞士兵的苦闷与孤独。开头两句“久在边城里,风霜不可论”,营造出一种长期在边疆生活的艰辛感。诗人用“风霜”象征了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内心的苦楚。接着,诗人提到“六亲皆骨朽”,这句话表露了士兵在长期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痛,暗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烽燧连天暗,沙尘惮日昏”则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悲凉气氛。烽火台的暗淡和沙尘的肆虐,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照,也象征着战争的严酷与不安。在最后一句“征人家万里,谁吊国殇魂”中,诗人发出对战死者的沉痛哀悼,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鲜明,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表现了士兵在边疆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逝去亲人的哀痛。
诗中“六亲皆骨朽”指的是什么?
“烽燧连天暗”中的“烽燧”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谁吊国殇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但李昌祺的诗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痛苦与孤独,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李昌祺以悲情为主,王之涣则以壮志凌云为主,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