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晓起信笔》

时间: 2025-04-27 02:39:58

诗句

午枕汗如洗,晓栉气稍苏。

落蛩试风露,满意鸣相呼。

倦客感节物,流光不踌躇。

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人言今岁热,迥与常岁殊。

此理恐未然,岂不知头颅。

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

婆娑今尚可,后当弥不如。

病骨须一凉,未暇惜居诸。

坐来有清思,西风摇井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9:58

原文展示:

午枕汗如洗,晓栉气稍苏。
落蛩试风露,满意鸣相呼。
倦客感节物,流光不踌躇。
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
人言今岁热,迥与常岁殊。
此理恐未然,岂不知头颅。
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
婆娑今尚可,后当弥不如。
病骨须一凉,未暇惜居诸。
坐来有清思,西风摇井梧。

白话文翻译:

午睡时汗如雨下,早晨梳理头发时气候稍微变得凉爽。
落在地上的蟋蟀试着感受风和露水,快乐地鸣叫着互相呼应。
疲惫的旅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流逝的光阴毫不犹豫。
秋天的声音已经如此明显,残余的暑气何足以驱散。
有人说今年的热天气,与往年大为不同。
这种道理恐怕未必成立,难道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年年都有三伏天,日日的天气也并非我所习惯。
如今的婆娑舞姿尚且可以,未来的日子恐怕不如现在。
病重的身体需要一些凉意,没时间去留恋现在的安居。
坐下来静思,西风摇动着井边的梧桐。

注释:

  • 午枕:午睡时。
  • 如洗:形容汗水多,像洗过一样。
  • 晓栉:早晨梳理头发。
  • 落蛩:落在地上的蟋蟀。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节物:季节的事物。
  • 流光:时间的流逝。
  • 残暑:剩余的暑气。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三十天。
  •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淳,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在诗歌中常常反映自己的生活感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夏秋之交,诗人通过描写天气变化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和忧虑。

诗歌鉴赏:

《晓起信笔》是范成大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典范之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末秋初的季节交替。开篇以“午枕汗如洗”引入,直接表现出夏日的酷热,接着用“晓栉气稍苏”描绘了清晨的微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季节的变迁。落蛩的鸣叫声象征着秋天的到来,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个人的倦怠形成了共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流光不踌躇”一语,流露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诗人用“残暑何足驱”表达了对残余暑气的不屑,反映了对秋天的期盼。接着,诗人提到“年年有三伏”,揭示了时间的循环,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同时,通过“婆娑今尚可,后当弥不如”传达出对未来日子的忧虑与不安。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感慨,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午枕汗如洗:午睡时大汗淋漓,表现酷热的天气。
  2. 晓栉气稍苏:早晨梳理头发时,感觉气温稍微变凉,暗示气候的变化。
  3. 落蛩试风露:落在地上的蟋蟀尝试感受风和露水,象征秋天的到来。
  4. 满意鸣相呼:蟋蟀们互相鸣叫,表现出自然生命的活力。
  5. 倦客感节物:疲惫的旅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迁,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
  6. 流光不踌躇:时间的流逝毫不犹豫,令人感到惋惜。
  7. 秋声已如许:秋天的声音已经明显,暗示季节的转变。
  8. 残暑何足驱:残余的暑气不足以改变秋天的到来。
  9. 人言今岁热:有人说今年的热天气与往年不同。
  10. 迥与常岁殊:这种情况与往年大为不同。
  11. 此理恐未然:这种推论恐怕并不成立。
  12. 岂不知头颅:难道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13. 年年有三伏:每年都有酷热的三伏天。
  14. 日日非故吾:每天的天气也并非我所习惯。
  15. 婆娑今尚可:如今的摇曳姿态尚且可以。
  16. 后当弥不如:未来的日子恐怕更差。
  17. 病骨须一凉:病重的身体需要一些凉意。
  18. 未暇惜居诸:没有时间去留恋现在的生活。
  19. 坐来有清思:坐下来静思,感受到清凉。
  20. 西风摇井梧:西风吹动井边的梧桐,暗示季节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汗如洗”形容酷热,形象生动。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 对仗:如“流光不踌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枕:象征夏日的炎热和疲惫。
  • 晓栉:代表早晨的清新与希望。
  • 落蛩:象征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延续。
  • 流光:时间流逝的象征。
  • 西风:代表秋天的气息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种生物表现秋天的到来? A. 蟋蟀
    B. 蜻蜓
    C. 蜜蜂

  2. 诗中提到“年年有三伏”,这是什么现象? A. 秋天
    B. 夏天最热的时期
    C. 冬天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乐观
    B. 忧虑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晓起信笔》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季节的变化,后者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日暮东院观花 季夏中浣晚间乘凉 瑞甫王君等与余结字文舍及蒙指教 寄桂帅 过道州谒周濂溪故居 题白云庵 濯清 昭君图 越镇山楼 雨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总戎 邑字旁的字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包含微的词语有哪些 世医 目不忍睹 柔气 出于意外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舟字旁的字 窃桃 辰字旁的字 艸字旁的字 年历 高字旁的字 线断风筝 歹结尾的成语 天开地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