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7:11
残春
作者:陆游 〔宋代〕
江鮆堆盘粔籹香,
山家节物亦穷忙。
桑间葚紫蚕齐老,
水面秧青麦半黄。
语燕似催春事去,
游丝不似客愁长。
乡村年少那知此,
处处喧呼蹴鞠场。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场景:江边的鲜鱼香气四溢,山里的节令物品也都忙忙碌碌。桑树间的桑葚已经变紫,蚕也都成熟了;水面上的秧苗青翠,麦子却已开始泛黄。燕子在鸣叫,仿佛在催促春天的离去;而那缕缕游丝却不似旅人的愁绪那样绵长。乡村里的年轻人又怎能理解这些呢?处处都是欢声笑语,打球嬉戏的场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为题,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残春》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际,陆游身处动荡之中,表现出他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感慨。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末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不仅有对春天的渴望,还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陆游的《残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春末的景象,情感深邃而细腻。诗中前四句通过对江边美食、山间节物、桑树和水面作物的描写,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景图。春天的气息在丰收的希望与忙碌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随着“语燕似催春事去”,春天的离去成为了诗人心中的困扰。燕子的叫声如同催促,带走了春日的温暖,留下的只是一丝游丝般的愁绪,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伤感。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转向年轻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嬉戏,似乎对世事的无常毫无察觉,这种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感慨。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美好与回忆的同时,也透出一丝伤感与无奈,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人生的哲思。陆游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
《残春》中的“江鮆”指的是什么?
A. 鱼
B. 花
C. 树
诗中提到的“游丝”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旅人的愁绪
C. 欢乐的游戏
“乡村年少那知此”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生活的无知与天真
C. 对春天的依恋
这些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陆游及其作品的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