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7:15
白雪·檐收雨脚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
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寒衾拥尽重重。
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
晓来见玉楼珠殿,恍若在蟾宫。
长爱越水泛舟,蓝关立马,画图中。
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
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
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
屋檐下的雨水已落尽,天空的云彩刚刚散去,却又在长空中重新聚满。
蜡烛的火焰低低地摇曳,熏香的炉灰已经冷却,寒冷的被褥将我紧紧包裹。
隔着窗帘,听那春虫在窗外扑打,显得有些纷乱。
清晨时分,看到玉楼珠殿,仿佛置身于月亮的宫殿。
我一直爱好在水面上泛舟,骑马于蓝关,宛如画中人。
不禁怅然望去,心中有多少诗句,却一句也无法形容。
谁来问我已经过了三白时节,真是个丰收的年头。
可见这天公未必是真心,情感却因岁月而老去。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石泉,号云林,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风格独特,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融合。
创作背景
《白雪·檐收雨脚》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化繁荣的阶段。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开头的“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天空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诗中“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则传达了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寒冷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随后,诗人提到“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这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而生动的境界。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看到“玉楼珠殿”,仿佛置身于仙境,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尽管年丰,却无法用诗句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玉楼珠殿”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苦
B. 梦想与理想
C. 自然的美好
“怅望几多诗,无句可形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无奈
C. 快乐
“春虫”的鸣叫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增添热闹气氛
B. 突出孤独感
C. 显示生机
答案:1-B,2-B,3-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无咎的《白雪·檐收雨脚》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杨无咎更偏向细腻的描绘,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