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7:1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7:18:13
随喜到祇林,何年始布金。
西来初地占,东去大江深。
山静宜禅悦,云慈见佛心。
游人浑不解,合掌拜观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到达祇林的喜悦,不禁思索这片土地何时开始繁荣富饶。西边的土地最早被占据,而东边的大江流域则深邃广阔。山静谧适合修禅,云朵温柔,似乎也展现了佛的心境。游人们却对此毫无理解,只是合掌膜拜观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郭传昌,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儒学和佛教的影响。他的诗风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作品多描绘山水,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思索。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郭传昌游历祇林时,受其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影响,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这首《小南海》通过描写祇林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领悟。诗的开头“随喜到祇林”便带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随后通过对土地的描述,体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过往的感慨。诗中“山静宜禅悦,云慈见佛心”更是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对祇林的描绘,引导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禅意,传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佛教哲学的认同。而最后一句“游人浑不解,合掌拜观音”则反映了当时游人对佛教文化的陌生与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心的关注,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佛教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探讨了人们在面对深邃自然与宗教思想时的无知与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随喜到祇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游人”对佛教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郭传昌的作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郭传昌更多地融入了佛教的哲理,而王维则侧重于表达士人的闲适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两者在意境上都有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