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11:11
唐多令 其二
风露小瀛洲。斜河倒海流。
人间尘不到琼楼。
错向五陵陵上望,几回月几回秋。
落日太湖头。垂虹今是不。
醉尊前往往成愁。
便有扁舟西子在,无汗漫与君游。
在微风和露水轻拂的小瀛洲上,斜斜的河流像海水一样奔涌。
人世间的尘埃无法到达那琼楼玉宇。
我曾在五陵的高陵上眺望,几次月圆几次秋来。
落日照在太湖的边上,如今的彩虹已不再。
我在酒杯前常常感到忧愁。
即便有那扁舟与西子同在,也无法随意与你畅游。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以清新、婉约著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刘辰翁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无奈的情绪。
《唐多令 其二》是一首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词作。词人以“风露小瀛洲”开篇,立刻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接着,他通过“斜河倒海流”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人间尘不到琼楼”,这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现实的无奈让人无法抵达那理想的彼岸。词人回望五陵,几度月圆秋来,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万千。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太湖,然而“垂虹今是不”,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叹。
最后,词人以“便有扁舟西子在”来描绘一种美好而又遥不可及的幻想,尽管有美丽的西子在身边,自己却无法与之共游,只能在醉酒中感到忧愁。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词运用了比喻(如“小瀛洲”象征理想世界)、对仗(如“几回月几回秋”)、拟人(如“醉尊前往往成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风露小瀛洲”中的“小瀛洲”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梦境
C. 历史
答案:B
词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昭君
B. 西施
C. 貂蝉
答案:B
“几回月几回秋”体现了什么主题?
A. 时光的珍贵
B. 对历史的追忆
C.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刘辰翁的这首词更多强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