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4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1:47:03
不到东西二林
作者:苏辙 〔宋代〕
山北东西寺,高人永远师。
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
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
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
这首诗描绘了山北两座寺庙,寺里有高人永远是我的老师。我来这里游玩也是事先约定好的,回头看去,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社里的白莲花已经凋零,山中空旷,只有玄鹤在悲鸣。何时能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地在溪边送别朋友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宋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诗人,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兄长苏轼。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苏辙游览山林寺庙途中所作,表达了对高人师友的敬仰,以及对时间流逝、人生离别的感慨。
《不到东西二林》通过描绘山北的寺庙和高人,表达了诗人对道德高尚者的崇敬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提到“高人永远师”,立即将读者引入一种尊师重道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修道之人深深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前来游玩的定约,这种预设的游览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生活态度。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表现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变化。“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二句,不仅展现了时光的流逝,还增加了一种幽怨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和孤独。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一句提到的“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则是对陶渊明式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谊和美好时光的追忆。在整体的结构上,诗歌流畅而富有层次,体现了苏辙对自然、人生和友谊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高人师友的敬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示了苏辙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高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道德高尚的人
C. 名人
答案: B
“社散白莲尽”的意思是?
A. 社日活动已结束,白莲花凋谢
B. 白莲花盛开
C. 社日活动正在进行
答案: A
诗中提到的陶靖节是谁?
A. 苏轼
B. 陶渊明
C. 李白
答案: B
推荐书目:
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辙的《不到东西二林》及其背后的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