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6:10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庭院中的树木突然响动,远方的知己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屋檐下几只萤火虫飞走了,窗前一颗星星在流动。雨气透出寒意,渗入我的枕头,钟声从远处的楼阁传来。蛙鸣声不要太喧闹,旅途中的客人尚未停下他的马。
作者介绍:梦麟,字清白,号梦麟,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写自然景色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夜宿高桥,正值秋季,诗人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夜宿高桥》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身处异地的感慨。首句“庭树响忽振”,以听觉的方式引入夜晚的氛围,树木的响动暗示了秋风的来临,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接下来的“天涯知已秋”,将思念的情感引向远方的朋友,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描绘了夜晚景象中的萤火虫与星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色,流动的星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远方的思念。接着“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雨气的寒意渗透到枕头,钟声则远远传来,加重了夜晚的寂寥感。
最后一句“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则是对环境的调控,诗人希望不被打扰,表达了他作为旅客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一星流”)、拟人(“庭树响忽振”)、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音韵和谐,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与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孤独旅程的感慨,展现了人生中的无奈与对安宁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天涯知已秋”,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檐端数萤没”中的“萤”指的是什么?
A. 蝴蝶
B. 蜜蜂
C. 萤火虫
D. 苍蝇
诗人希望“鸣蛙”怎样?
A. 更加喧闹
B. 不要喧闹
C. 停止鸣叫
D. 变得悦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对家庭的思念;而梦麟的《夜宿高桥》则通过自然景色描写,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