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26:41
穴蚁能防患,常于未雨移。
聚如营洛日,散似去邠时。
断续缘高壁,周遭避浅池。
谁为谋国者,见事反伤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穴蚁能够防范灾害,因此常常在未下雨时就开始搬家。它们聚集时像是在洛阳的军营,散开时又像是离开邠地的时节。它们在高墙边缘断断续续地出没,四周则避开浅水池。难道谁在为国家谋划呢?看到事情的发生却反而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聚如营洛日,散似去邠时”这一句,借用古代洛阳和邠地的历史地理背景,形象地描述了蚁群的状态。洛阳是古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和聚集,而邠地则暗示着离去和散开,表现了蚁群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美,号景鸿,宋代诗人,书法家,以豪放派为主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时事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加剧,诗人在观察自然界的同时,思考国家与个人的责任,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传达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诗的开头以“穴蚁”引入,表现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了预防和应对即将来临的危险的重要性。这种蚁群的行为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学习的智慧。
诗中通过对“聚”和“散”的描述,展现了蚁群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象征着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或集体应当保持警觉,及时调整行动。尤其最后一句“谁为谋国者,见事反伤迟”,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揭示出在关键时刻,决策者往往迟疑不决,导致机会的错失,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望。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有对人事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蚁群生活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强调了在危机面前,预见与行动的重要性,提倡及时应对的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穴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无知
B. 智慧与灵活
C. 忍耐
D. 冷漠
诗中提到的“见事反伤迟”是指什么?
A. 决策者行动迅速
B. 决策者反应迟缓
C. 决策者无所作为
D. 决策者勇敢果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体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但刘克庄的《穴蚁一首》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壮志与情怀。两者在意境和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