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观物吟》

时间: 2025-07-28 21:18:12

诗句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

天下之平,莫若于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

尽物之性,去已之情。

有德之人,而必有言。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1:18:12

原文展示

观物吟 邵雍 〔宋代〕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 天下之平,莫若于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 尽物之性,去已之情。 有德之人,而必有言。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

白话文翻译

画家描绘物体,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 高大的镜子照见物体,立刻就能描绘出来。 镜子虽然明亮,但可能还不够精确。 工匠的手艺,有的平滑,有的不平。 天下最平的,莫过于水。 但它只能照见表面,不能照见内在。 能够表里如一地洞察事物的,只有圣人。 他们观察言行,没有不真实的。 完全理解事物的本质,去除个人的情感。 有德行的人,必定有言。 能言善辩的人,未必能实践。

注释

  • 画工状物:画家描绘物体。
  • 轩鉴照物:高大的镜子照见物体。
  • 鉴之为明:镜子虽然明亮。
  • 工出人手:工匠的手艺。
  • 天下之平:天下最平的。
  • 止能照表:只能照见表面。
  • 表里洞照:表里如一地洞察。
  • 察言观行:观察言行。
  • 尽物之性:完全理解事物的本质。
  • 去已之情:去除个人的情感。
  • 有德之人:有德行的人。
  • 能言之人:能言善辩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哲理入诗,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事物观察和理解的深刻见解,强调了圣人的洞察力和德行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能言与能行之间的区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画工、镜子、水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诗中,“画工状物,经月经年”与“轩鉴照物,立写于前”形成对比,突出了工匠技艺的精湛与镜子的即时性。而“天下之平,莫若于水”则引入了水的意象,强调了水的平滑与透明,但也指出了其只能照见表面,不能洞察内在。最后,作者提出“表里洞照,其唯圣人”,强调了圣人的全面洞察力,以及德行与言行的统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德行的推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画家描绘物体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2.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高大的镜子能立刻照见物体并描绘出来。
  3.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镜子虽然明亮,但可能还不够精确。
  4.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工匠的手艺有的平滑,有的不平。
  5. 天下之平,莫若于水:天下最平的,莫过于水。
  6.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水只能照见表面,不能照见内在。
  7.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能够表里如一地洞察事物的,只有圣人。
  8.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圣人观察言行,没有不真实的。
  9. 尽物之性,去已之情:完全理解事物的本质,去除个人的情感。
  10. 有德之人,而必有言:有德行的人,必定有言。
  11.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能言善辩的人,未必能实践。

修辞手法

  • 对比:画工与镜子的对比,水的表面与内在的对比。
  • 象征:水象征平滑与透明,圣人象征全面的洞察力。
  • 排比:“察言观行,罔或不真”等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语势。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强调了事物的表面与内在的区别,以及圣人的全面洞察力和德行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能言与能行之间的区别,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德行的推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工:象征技艺与努力。
  • 轩鉴:象征即时性与精确性。
  • :象征平滑与透明,但也只能照见表面。
  • 圣人:象征全面的洞察力和德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下之平,莫若于水”是指什么? A. 水的平滑与透明 B. 水的内在本质 C. 水的表面现象 D. 水的流动性

  2. 作者认为能够“表里洞照”的是谁? A. 画工 B. 轩鉴 C. 圣人 D. 水

  3. 诗中提到的“有德之人,而必有言”是什么意思? A. 有德行的人必定能言善辩 B. 有德行的人必定有言 C. 有德行的人必定能实践 D. 有德行的人必定能洞察事物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登飞来峰》: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邵雍的《观物吟》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前者更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后者更注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诗歌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比较和延伸阅读。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感山十咏·华严堂 感山十咏·雪窗 潘吴二察甚振风采刘仲山有诗因次其韵 谢久轩蔡先生惠墨九首 其七 寄题章贡刘氏丽晓楼 晨兴 赠古鉴相士 番阳张君叔振观予以其家双瑞图俾诗之叔振大 赠饶春卿 谢久轩蔡先生惠墨九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蒲绒 名题雁塔 九转丹成 包含换的词语有哪些 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攴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包含困的词语有哪些 赞道 清歌曼舞 聿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子罕辞宝 瓦字旁的字 施丹傅粉 缘分 分我杯羹 宇量深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