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01:55
端正好
每逢春来长如病,
玉容瘦薄妆相称。
双欢未经成孤令,
奈厚约全无定。
众禽啾唧声愁听,
相思事多少春恨。
孤眠帐外银缸耿,
透一点炉烟暝。
每当春天来临时,我总觉得像是生了病,
那玉般的容颜因瘦弱而显得更为妩媚。
双双欢聚却未能成双成对,
这样的厚重约定却没有了任何的结果。
众多鸟儿啾啾叫着,我却愁苦地倾听,
无尽的相思与怨恨在这个春天中滋生。
我孤独地躺在帐外,银缸在月光下闪耀,
仅透出一缕炉烟,渐渐融入夜幕之中。
诗中提到的“玉容”可联系到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常用玉来形容美丽的容颜。“春恨”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表达春天到来时因情感纠葛而产生的忧愁。
《端正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里一种病态的美感。诗人以“春来长如病”的开篇,便点出了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愉悦的心情,而是让他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与孤独。接着,通过“玉容瘦薄妆相称”这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自身的脆弱相映衬,使得整首诗在描绘春意的同时,也映射出内心的苦闷与失落。诗中的鸟鸣声与相思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春天的欢愉显得格外遥远。最后,孤独的夜晚与袅袅的炉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愁苦的氛围,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玉容”)、拟人(“众禽啾唧声愁听”),以及对仗(如“双欢未经成孤令”)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相思。尽管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但诗人却因情感的缺失而感到失落与苦闷,反映出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诗中“每逢春来长如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A. 喜悦 B. 痛苦 C. 无所谓
“双欢未经成孤令”中的“孤令”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状态 B. 孤立无援 C. 双方的约定
诗中提到的“银缸”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孤独 C. 春天
杜甫的《春望》与杜安世的《端正好》都描绘了春天,但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而杜安世则更关注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无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安世的《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