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0:02
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
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
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于虎丘时的情景。白色的简帛(书信)仍显威严,青山已开始显现出生气。白鹤懒散地披着云雾,骆驼在草丛中卧着,山峰被掩埋在草地中。若是能教导跪着的履子,想必邻居们也会觉得宽容。因公事询问回老(姓回的老者),我们何时再相逢?太常的斋居之事尚未弄明白,不愿意对着轻盈的身姿。只让三千双鞋子,前来游玩这十二峰。林中空旷,回应着清脆的歌声,潭水清澈,写照出衰老的容颜。归去的路上通往瑶台,想必还会在月下相逢。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质,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因而其作品常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与社会观察。
此诗作于苏轼与友人在虎丘相聚时,正值干旱时节,诗人在此情境下写出了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开篇以“白简威犹凛”引入,既是对书信的描述,也暗示着一种庄重的情感。接着描绘了青山与白鹤的悠闲,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则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的“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表达了对祭祀的困惑,暗示着对世事的思考与无奈。
全诗结尾以“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概括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更是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聚会的期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白简”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太常斋未解”,指的是对____(填入相应内容)的困惑。
判断题:诗的结尾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