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2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25: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在白云间蜿蜒远去,远处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市和高耸的山峰。
羌笛的悲鸣何必怨恨杨柳,春风根本没有吹过玉门关。
“玉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古代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象征着边塞的孤寂与遥远。“羌笛”则是羌族的乐器,常用来表达思乡与离愁,诗中提及羌笛反映了边地士兵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情感著称。他的诗风豪放,意境深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盛唐时期,时值边疆动荡,诗人借黄河与孤城的意象,表达了对边地士兵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凉州词·其一》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边塞诗。诗中以黄河为引子,开头就勾勒出一幅雄壮而苍凉的画面:黄河在白云间蜿蜒,孤城矗立于万仞高山之中,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对比。孤城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边疆士兵的孤独与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羌笛的低吟似乎在诉说着离愁,而诗人却以“何须怨杨柳”的口吻,表达了对这种离愁的淡然与无奈。春风未能度过玉门关,意味着温暖与希望未能到达这片边疆,增添了诗的悲凉气息。
整首诗通过雄伟的自然背景与士兵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边疆士兵的同情与关怀,展现了孤独与离别的情感,同时反映了对祖国的思念。
诗词测试:
“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代表了什么?
“春风不度玉门关”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