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1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16:32
安昌侯
作者: 晏殊 〔宋代〕
莲勺移家近七迁,鲁儒章句世相传。
关中沃壤通泾渭,堂上繁声逐管弦。
身服儒衣同繁义,日将卮酒对彭宣。
高坟丈五阳陵外,千古朱云气凛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世代传承的儒家文化的家庭,经历了多次迁徙,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崇敬与继承。诗中提到的“关中沃壤”指的是地理环境肥沃,适合生活与发展。堂上管弦乐声悠扬,体现出家庭的富庶和文化氛围。作者身穿儒衣,表示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举杯对饮更是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最后提到的高坟和古云,暗示着对历史的沉思与敬畏。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小山,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诗人,擅长词、诗,尤其以婉约风格著称。曾任宰相,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安昌侯》创作于宋代,正值儒学盛行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表现出浓厚的文化自信。
《安昌侯》是一首深具文化内涵的诗作,晏殊通过对家庭迁徙及文化传承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悠久历史。诗的开头提到“莲勺移家近七迁”,以此引出家庭的变迁,表现出生活的不易与文化的坚守。接着提到“鲁儒章句世相传”,则强调了儒家文化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关中沃壤通泾渭”,通过地理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家庭所处的富庶与文化氛围,堂上的“繁声逐管弦”,则生动地描绘了家庭聚会时的热闹场景。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在繁华背后对历史的敬仰与思索。
最后几句提到的“高坟丈五阳陵外,千古朱云气凛然”,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先贤的崇敬与历史的沉思。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忆,更多的是对整个时代与文化的反思,体现了晏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追忆,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
诗中提到的“鲁儒”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儒家学者?
“高坟丈五”中的“丈五”表示什么?
诗中提到的“卮酒”指的是什么?
可以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视角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