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昭觉圆老韵》

时间: 2025-05-12 07:28:08

诗句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

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28:08

原文展示: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白话文翻译:

在丈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不嫌弃俗子可以传授,更借余波传到乐浪。

注释:

  • 丈室:指僧人的居室。
  • 金锡:指僧人的法器,象征佛法。
  • 汾阳宗绪:指佛教宗派,汾阳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佛教宗派的创始人。
  • 俗子:指普通人,非僧人。
  • 乐浪:古代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这里可能指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灼在参观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对佛法的传承和传播有所感悟而作。诗中提到的“金锡光”和“汾阳宗绪”可能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佛法的象征性描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锡光”和“汾阳宗绪”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显示了作者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僧人,而应向普通人开放,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最后一句“更借馀波到乐浪”则暗示了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展现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丈室曾窥金锡光:在僧人的居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2. 汾阳宗绪故应长: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指的是佛教宗派的传承应当持续。
  3. 不嫌俗子堪传授:不嫌弃普通人可以传授佛法,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4. 更借馀波到乐浪:更借余波传到乐浪,暗示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

修辞手法:

  • 象征:使用“金锡光”象征佛法,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 比喻:“馀波到乐浪”比喻佛法的传播,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强调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以及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意象分析:

  • 金锡光: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 汾阳宗绪:象征佛教宗派的传承。
  • 馀波到乐浪:象征佛法的广泛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锡光”象征什么? A.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B. 僧人的法器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普及性

  2. 诗中的“汾阳宗绪”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宗派的传承 B. 僧人的居室 C. 佛法的普及性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3. 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体现了什么? A. 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B.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佛教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灼的《次昭觉圆老韵》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灼的诗更侧重于佛法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佛教史》: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和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雪后,便欲与同僚寻春,一病弥月,杂花都尽,独牡丹在尔,刘景文左藏和顺阇黎诗见赠,次韵答之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二首 和陶劝农六首 诉衷情·琵琶女 定风波·重阳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书轩 次韵子由清汶老龙珠丹 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 仙游潭五首·南寺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志节 黍字旁的字 包含嘴的词语有哪些 扼腕兴嗟 赢奸卖俏 坐言起行 穴宝盖的字 延永 演迤 受节 里字旁的字 铢两悉称 媢克 歺字旁的字 包含惊的成语 丨字旁的字 倒山倾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