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6:0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6:05:56
春旱时闻孽火然,
邢山龙老不安眠。
麦生三寸未覆垅,
雨过一犁初及泉。
深愧贫民饥欲死,
可怜肉食坐称贤。
南斋遗老知尤幸,
汤饼黄齑又一年。
春天干旱时,听说田地里火灾频繁,
邢山的龙神因干旱而无法安眠。
麦苗长到三寸高,却还未能覆盖田垄,
一场雨过后,耕地才开始有水源。
我深感愧疚,看到贫苦百姓饥饿得快要死去,
可怜那些享受肉食的人却自称贤良。
南斋的老者知道自己尤为幸福,
一年又一年,只能吃汤饼和黄齑。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以清新朴实的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春季,正值春旱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生困境。诗人在目睹了大自然的干旱及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后,表达了对贫困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苏辙的《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整首诗通过对春旱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深刻影响。诗中的“春旱时闻孽火然”一句,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干旱、危机的情境中,火灾的隐喻使人感受到天灾的无情。
“邢山龙老不安眠”则引入了古人对自然的信仰,龙神因干旱而无法安宁,反映了人们对水源的渴求和对自然的敬畏。接下来的“麦生三寸未覆垅”,则形象地描绘了麦苗的窘迫,寓意着农民生计的艰难。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灾害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深愧贫民饥欲死”是诗中最为感人之处,诗人对饥饿的贫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而“可怜肉食坐称贤”则揭示了社会的不平衡,批判了那些在安逸中自以为是的富人。最后两句“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则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流露出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关注与惋惜。
全诗语言简练而生动,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示了苏辙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是一首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春旱的描绘,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孽火”指的是什么?
A. 水灾
B. 火灾
C. 风灾
D. 雪灾
“邢山龙老不安眠”体现了诗人对哪种情感的表达?
A. 对富人的羡慕
B. 对自然的敬畏
C. 对贫民的同情
D. 对龙的崇拜
诗中提到的“南斋遗老”是指什么?
A. 一位快乐的老者
B. 一位贫苦的老者
C. 一位富有的老者
D. 一位贤良的老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