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4:32
柴步滩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江阔水不聚,分为三五滩。
遂令客子舟,上滩一一难。
小沙已成洲,大洲已成山。
山有树百尺,树围屋数间。
水底复生洲,沙湿犹未乾。
从此洲愈多,安得水更宽。
忆从严陵归,水落不能湍。
拖以数童仆,折却十竹竿。
今兹过吾舟,念昔犹胆寒。
这条宽广的江水不再聚集,分为三五个沙滩。
这使得前来游玩的客人,渡船上滩变得极为困难。
小沙滩已经变成了小洲,大洲已经像座山一样高。
山上长着百尺高的树,树木环绕着数间房屋。
水底又重新形成了小洲,湿沙仍然没有干。
从今往后,小洲越来越多,水又怎么会更宽呢?
我回忆起从严陵归来时,水位低得不能奔流。
拖着几个童仆,折断了十根竹竿。
今天经过这里的渡船,想起往昔仍让我感到心寒。
“严陵”是指严陵地区,古代著名的水路交通要道。诗中提到的“水落不能湍”,反映了水位下降的情景,暗示着环境的变化与无奈。
作者介绍: 杨万里(约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著称,特别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柴步滩》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水域的变化,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柴步滩》是杨万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河滩变化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全诗以江水的宽广和沙洲的增多为线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乡景象。起初,诗人描绘江水分散成三五个沙滩,客人们乘船上滩变得困难,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的情感。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沙洲的变化,既有小沙滩变成洲,亦有大洲高耸如山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化无常。诗中的“水底复生洲,沙湿犹未乾”一句,表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然而随之而来的“从此洲愈多,安得水更宽”,则表达了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忧虑,暗示着河流的逐渐萎缩和环境的恶化。最后两句回忆从严陵归时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变化无常的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柴步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与感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柴步滩》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严陵”指的是哪个地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
D. 一片森林
诗中“江阔水不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兴奋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柴步滩》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杨万里更注重生态变化的忧虑,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壮丽与人的豪情。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