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2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22:31
长城
秦人一铩连鸡翼,
六国萧条九州一。
祖龙跋扈侈心开,
牛豕生民付砧礩。
诗书简册一炬空,
欲与三五争相雄。
阿房未了蜀山上,
石梁拟驾沧溟东。
生人膏血俱枯竭,
更筑长城限裘褐。
卧龙隐隐半天下,
首出天山尾辽碣。
岂知亡秦非外兵,
宫中指鹿皆庸奴。
骊原宿草犹未变,
咸阳三月为丘墟。
黄沙白草弥秋塞,
惟有坡陁故基在。
短衣匹马独归时,
千古兴亡成一慨。
秦朝的统治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子,切断了六国的希望,九州大地因此萧条。祖龙(秦始皇)专横而奢侈,百姓如同牛豕,生活在压迫之下。书籍和文献如同一根火炬,早已熄灭,想要与三五之地争雄,实在是无从谈起。阿房宫尚未完成,蜀山依然高耸;石桥似乎要驶向东海。百姓的血液已然枯竭,却还要再筑长城,限制人们的自由。卧龙隐隐在天半之地,仿佛将要从天山出发,直至辽阔的碣石。谁能想到秦的灭亡并不是外敌的入侵,而是在宫中那些指鹿为马的庸臣之手。骊原的草木依旧未变,而咸阳早已沦为荒丘。黄沙白草覆盖了秋天的边塞,只有坡陁的旧基仍在。短衣匹马的我在归家的路上,感慨千古兴亡的无常。
高宪,金朝诗人,生平事迹以及影响不多为后人所知,但其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激昂著称。
该诗作于金朝时期,正值历史动荡之际,反映了对秦朝兴亡的深刻思考,对历史的沉重感慨。
《长城》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秦朝兴亡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诗中运用大量历史典故,描摹了秦朝的奢华与最终的衰亡。开头两句即以“秦人一铩连鸡翼,六国萧条九州一”指出了秦国的强大是以其他国家的衰败为代价,体现了历史的无情。接着,诗人对祖龙的奢侈生活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民众被压迫的深切同情。
“更筑长城限裘褐”一句,暗喻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防范外敌而忽视了内政,最终导致了民生的困苦。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以“岂知亡秦非外兵”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腐败,而非外敌的入侵。最后,诗人以短衣匹马的孤独形象,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感慨,形成了强烈的历史对比与情感共鸣。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探讨了权力的腐败与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慨与反思,揭示了内政的腐败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
《长城》诗中提到的“祖龙”指的是谁?
“岂知亡秦非外兵”这句的意思是:
“生人膏血俱枯竭”所表达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