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5:36
莺声似曲,花光如醉,玉溆波纹微皱。乱烟苦雨近黄昏,又酝酿清明时候。迢迢欢梦,厌厌酒病,小院坐残银漏。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
莺鸟的鸣声像乐曲,花朵的光彩如醉人的酒,玉色的水面微微泛起波纹。傍晚时分,烟雾弥漫,雨水淅沥,又正是清明时节的来临。遥远的欢梦,厌倦了酒病,小院里只剩下银色的漏光。虽然知道薄情的人不会再回来,我仍然在绣被上散发香气,缠绵回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用于扫墓和祭祖。诗中提到清明时节,暗示了思念与缅怀之情。同时,莺声、花光等意象与春天的生机相对照,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作者介绍:董俞,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风格上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然而诗人却因思念之情而感到孤独与无奈,反映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复杂情感。
《鹊桥仙·清明》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却又充满愁苦的场景。开头的“莺声似曲,花光如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随之而来的“乱烟苦雨近黄昏”则转向了一种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欢愉与个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小院坐残银漏”一句,描绘了诗人在小院中独自面对时间流逝的情景,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无奈。最后两句“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表达了诗人对薄情人深切的思念,即便知道对方不会回来,仍然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春天的气息,又充满了对失去的感慨,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莺声似曲”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音乐感;“情知薄倖”则运用了对仗,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情感的孤独,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对失去爱情的思念与无奈,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节日里的复杂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莺声似曲”意指:
A. 鸟鸣如歌
B. 春天的到来
C. 人的悲伤
“情知薄倖不归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爱情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满意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日主要是:
A. 祭祖扫墓的时节
B. 春游踏青的时节
C. 庆祝丰收的时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比较,两者均表达了对过往的眷恋与对爱情的思考,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加细腻柔婉,而董俞的诗则更显愁苦与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