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壬午杂诗》

时间: 2025-05-01 03:32:49

诗句

关风攻城战,淮东却敌兵。

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

贼势虽亡命,君心实好生。

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2:49

原文展示:

关风攻城战,淮东却敌兵。
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
贼势虽亡命,君心实好生。
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敌人攻城,淮东的敌兵却退去。战败后,初时妄想自我安慰,结果却是狼狈不堪,坐拥虚名。虽说敌人是亡命之徒,但君主的心却是向往生存的。不知未来的事情,谁来修建受降的城池呢?

注释:

  • 关风:指的是关口的风声,暗示战争的紧迫和混乱。
  • 淮东:指淮河以东的地区,战场的地理位置。
  • 妄作:自欺欺人,做出虚假的事情。
  • 狼狈:形容处境困难,形象窘迫。
  • 贼势:敌人的势力。
  • 君心:君主的内心情感。
  • 受降城:指接受投降的城池,象征和平的到来。

典故解析:

  • 攻城战:古代战争中,攻城是常见的战术,代表着激烈的军事冲突。
  • 狼狈:常用于形容危急、尴尬的状态,来自于古典文学中对战败者的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时期的战乱与动荡,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壬午杂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乱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开篇即用“关风攻城战”唤起读者对战争场面的联想,接着提到敌兵的退却,暗示战争的不可预测性与变化无常。接下来的句子则表现出战败后的悲哀和狼狈,诗人对虚名的无奈感到深深的失落与惋惜。

在对敌人描述时,诗人并没有单纯的仇恨,而是指出敌人之所以亡命,背后也有其生存的无奈。这种对敌我双方的理解与同情,显示了诗人心中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一句“不知他日事,谁筑受降城”,不仅是对未来的无奈感叹,更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与期盼。整首诗在激昂中又透着沉重,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关风攻城战:设定了战争的环境,突显紧迫感。
  2. 淮东却敌兵:敌人虽然退去,也暗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
  3. 败亡初妄作:战败后,内心的自我安慰。
  4. 狼狈坐虚名:败后处境狼狈,虚名显得无足轻重。
  5. 贼势虽亡命:敌人虽是亡命徒,反映了生存的艰难。
  6. 君心实好生:君主对生活的渴望,展现人性。
  7. 不知他日事: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8. 谁筑受降城:期盼和平的到来,表现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败亡初妄作,狼狈坐虚名”形成强烈对比。
  • 比喻:通过“狼狈”形象化表达战败后的窘迫。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战乱的气息。
  • :代表着家园、和平的象征。
  • 狼狈:象征困境与窘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理位置是哪个?

    • A. 淮北
    • B. 淮东
    • C. 南方
    • D. 西方
  2. 诗中“谁筑受降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未来的迷茫
    • C. 对敌人的仇恨
    • D. 对虚名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与杜甫《兵车行》相比,杨冠卿的此诗更为内省,杜甫则更多描绘战争对百姓的直接影响。两者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但角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了解宋代诗人的作品和风格。
  • 《古代战争与诗歌》:研究战争如何影响诗歌创作的文章。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清平乐·春归何处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其十 渔家傲(题船子钓滩) 次韵和魏主簿 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 平原郡斋二首 次韵杨君金送酒 招隐寄李元中 赠石敏若 次韵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访外护 目字旁的字 糟糠之妻不下堂 拿腔做势 十字旁的字 腮结尾的成语 逸兽 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马字旁的字 违天悖人 狷急 黄梁美梦 严猛 雪结尾的成语 齐字旁的字 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百战百胜 户字头的字 摄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