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4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46:44
满江红十六首 其十四
作者: 蒋士铨 〔清代〕
伏几昏昏,却又是困人天气。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天气让人感到困倦。尽管如此,飞舞的花瓣在庭院中飘落,像是铺成了一层红色的地毯。窗外药鼎的声音微弱,日头慢慢转动,茶烟轻柔地从帘子下垂下来。我心中怀着新的忧愁,因病而无力登高远眺,思绪也变得无情。堤岸上柳树的嫩黄,堤下溪水如鱼鳞般细腻,映衬出那春日的美好,正好有个农人走来。种田是难以耕作的,空有一腔回归的图景,却因饥饿而后悔。听着悠扬的箫声,社鼓声一声声响起,春天就是这样。
蒋士铨,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多元,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在一个春天的午后,诗人因病卧床,感受到自然的美却又因病痛而无力参与,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春天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困倦与春日的美景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以“伏几昏昏”的状态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懒散而沉醉的氛围。飞花与落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却在诗人眼中变成了无尽的愁苦。诗中提到的“药鼎声微窗转日”,不仅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堤上柳的“鹅黄腻”与堤下涧的“鱼鳞细”,通过生动的意象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学稼难耕归去图”中,诗人感受到生活的重压,表达了对农业生存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最后,箫声与社鼓声交织,似乎在提醒他,春天依然在继续,生活的节奏也在延续。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与个人的病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展现出浓厚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药鼎”象征什么?
“堤上柳”的“鹅黄腻”形容了什么?
诗人在春天的午后感到:
蒋士铨的《满江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蒋士铨更侧重于个人的忧愁与对生活的思索,而李白则强调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