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2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6:05
四明山诗·石窗
作者:陆龟蒙 〔唐代〕
石窗何处见,万仞倚晴虚。
积霭迷青琐,残霞动绮疏。
山应列圆峤,宫便接方诸。
只有三奔客,时来教隐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耸入云的石窗,似乎在询问它的所在。高耸的山峰如同直插天空,阳光普照。山间的雾气缭绕,迷离了青色的窗棂,夕阳的余晖在云彩间流动。山脉连绵起伏,仿佛排列成圆形的峰峦,宫殿与方形的高台相连。只有三位游子不时来访,传授隐逸的书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教隐书”可理解为传授隐士的智慧和书籍,隐士文化在唐代受到重视,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陆龟蒙,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描绘山水和隐逸生活,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诗作背景可能与唐代士人追求隐逸、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文化的推崇。
《四明山诗·石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高山的壮美和隐逸的生活氛围。首句“石窗何处见”,以疑问引入,激发读者的兴趣,仿佛在邀请人们共同探索自然的奥秘。接下来的“万仞倚晴虚”,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山的高度,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接着“积霭迷青琐”,将自然景象与人文环境结合,表现了山中雾霭的缥缈与窗棂的青翠,形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
“残霞动绮疏”则表现了夕阳的柔美,给人一种宁静而又诗意的感受。最后两句“只有三奔客,时来教隐书”,将隐士与游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知识与自由生活的追求,暗示了人们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描写,更蕴含着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与隐逸生活的宁静,传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对隐士文化的崇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石窗”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万仞”意指?
“三奔客”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是对陆龟蒙的《四明山诗·石窗》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