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缑山庙》

时间: 2025-07-27 15:15:26

诗句

王子吹箫月满台,玉箫清转鹤裴回。

曲终飞去不知处,山下碧桃春自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5:15:26

原文展示:

缑山庙
王子吹箫月满台,
玉箫清转鹤裴回。
曲终飞去不知处,
山下碧桃春自开。

白话文翻译:

王子在月光下吹奏箫声,音韵清雅,仿佛鹤在空中翩翩起舞。曲子结束后,箫声随风而去,无法追寻它的去处,而山脚下的碧桃树却在春天悄然绽放。

注释:

  • 缑山庙:缑山是一座山名,庙指寺庙。
  • 王子:指的是身世显赫的人,可能暗示高贵的身份。
  • 吹箫:指用箫吹奏乐曲,箫是一种管乐器。
  • 玉箫:形容箫的材质上乘,清亮悦耳。
  • 曲终:曲子结束。
  • 飞去不知处:乐曲吹奏结束后,声音消散,去向不明。
  • 碧桃:指的是一种桃花,春天盛开,象征生命和美丽。

典故解析:

  • 鹤裴回:鹤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长寿与高洁,形象地表达了音乐的优雅和飘逸。
  • 碧桃春自开: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春天和希望,暗示着新的生机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85年,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人世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缑山庙》创作于唐代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诗人可能在缑山庙游玩时,观察到月下的乐声与春天的桃花,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心中对美好景象的赞美与思考。

诗歌鉴赏:

《缑山庙》通过王子吹箫的场景,描绘了一幅优雅而富有韵律的画面。诗歌开头,月光洒满台面,王子的箫声清亮动听,仿佛与夜空中的鹤舞相呼应。这里的“王子”不仅代表身份的高贵,也象征着一种艺术与文化的气质。随着曲调的结束,声音如同梦幻般消散,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后一句提到山下的碧桃树在春天开放,形成一种鲜明对比,表现出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乐声已去,但大自然依然在以它的方式绽放生命之美。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蕴含了诗人在自然与音乐中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生命与艺术的思考。诗中所营造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美丽,正是唐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子吹箫月满台:王子在月光下吹箫,场景宁静优雅。
  • 玉箫清转鹤裴回:清亮的箫声如同鹤舞,形象生动。
  • 曲终飞去不知处:乐曲结束,声音随风而去,给人以无尽思索。
  • 山下碧桃春自开:春天的桃花在山下盛开,象征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箫声比作鹤的舞姿,增强了音乐的美感。
  • 拟人:乐曲“飞去”,赋予音乐生命的特征。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呈现出一种超然的美感,暗示着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子:象征着高贵与优雅。
  • :象征宁静与美好。
  • :象征长寿与高洁。
  • 碧桃:象征春天的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王子”代表什么?

    • A. 身世显赫的人
    • B. 一位普通人
    • C. 农民
    • D. 战士
  2. 诗中的“曲终飞去不知处”表达了什么?

    • A. 乐曲结束,声音消散
    • B. 乐曲还在继续
    • C. 声音很嘈杂
    • D. 乐器损坏
  3. “山下碧桃春自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绝望
    • B. 对春天的期待
    • C. 对死亡的恐惧
    • D. 对秋天的怀念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许浑与李白的诗歌都描绘了月下的景象,但李白的作品更富有豪情壮志,而许浑则是细腻温婉,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二者风格各异,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许浑诗选》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荷花没浸水中) 野庵曲 减字木兰花(好恶) 行香子 行香子 画堂春(风中荷花) 石鼓 送杨文叔北上 寄题陈桥驿 水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丧声嚎气 雕虫刻篆 包含稳的成语 克字旁的字 信禽 势钧力敌 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半工半读 深策 靣字旁的字 宝塔诗 单耳刀的字 穷磨 巾字旁的字 力蹙势穷 臣字旁的字 面从腹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