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3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35:51
作者: 李薰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今天,我前来迎接老师的到来,想起昨日的送别,不禁感慨。送迎之间何需劳累,老师的旅途本已疲惫。天公的意图归属何方,眼下的苦难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水灾的祸患尚未忘却,旱灾的局势又如昔日。百姓们只会发怨言,却不知其根本原因。若想平息天怒,唯有寄托于佛的力量。自我感叹操持的约定,一念之中寄托了对安宁的渴望。氤氤的云气才刚浮现,窗外的天色已显暗淡。几声急促的雨珠落下,转瞬间我已忘却了所在。老僧笑着告诉我,水旱的变迁是有规律的。德行并非与天相通,乞求反而会被拒绝。官员岂能真心为民,天意却总是难以捉摸。更要看那雷公的鞭策,滂沛的雨水驱散飞扬的尘埃。心态坚定如山,不曾间断行止。尽管脚步匆匆,唯恐尘埃污浊。期盼太平的日子,风雨来临也不再畏惧。官员已经停止迎送,老师也能在此安居。我听见低头致谢,恳请您多多教诲。作诗书写长松,后来的来者依然有所收获。
作者介绍:李薰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其诗歌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丙寅年秋天,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农民遭受水旱之灾,诗人借迎接老师之际,表达对时局的关心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这首诗通过迎送师长的场景,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诗人在送迎之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重与对社会的关切。开头两句以送迎为线索,生动描绘了老师的困乏,接着转入对自然灾害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诗中多次提及天意与个人德行的关系,反映出一种对命运的思考。老僧的教诲更是点出自然规律,强调人应顺应而为。后半部分则用雷公的比喻,描绘雨水带来的清新与希望,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言辞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李薰对人生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诗人对命运与德行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老僧”主要是用来表达什么?
“氤氤才上彻”中的“氤氤”形容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