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时间: 2025-05-24 19:35:51

诗句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35:51

诗词名称: 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作者: 李薰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公将归谁尤,耗释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氤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双。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白话文翻译

今天,我前来迎接老师的到来,想起昨日的送别,不禁感慨。送迎之间何需劳累,老师的旅途本已疲惫。天公的意图归属何方,眼下的苦难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水灾的祸患尚未忘却,旱灾的局势又如昔日。百姓们只会发怨言,却不知其根本原因。若想平息天怒,唯有寄托于佛的力量。自我感叹操持的约定,一念之中寄托了对安宁的渴望。氤氤的云气才刚浮现,窗外的天色已显暗淡。几声急促的雨珠落下,转瞬间我已忘却了所在。老僧笑着告诉我,水旱的变迁是有规律的。德行并非与天相通,乞求反而会被拒绝。官员岂能真心为民,天意却总是难以捉摸。更要看那雷公的鞭策,滂沛的雨水驱散飞扬的尘埃。心态坚定如山,不曾间断行止。尽管脚步匆匆,唯恐尘埃污浊。期盼太平的日子,风雨来临也不再畏惧。官员已经停止迎送,老师也能在此安居。我听见低头致谢,恳请您多多教诲。作诗书写长松,后来的来者依然有所收获。

注释

  • :指老师。
  • 天公:指天意或自然。
  • 水祸:指水灾。
  • 佛力:指佛教的力量,用以祈求平安。
  • 氤氤:形容云气弥漫的样子。
  • 跳珠:形容雨水落下的声音。

典故解析

  • 水旱:古代常用以描述自然灾害,反映了农民对天灾的无奈。
  • 德非与天通:强调个人的德行与天命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薰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其诗歌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丙寅年秋天,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农民遭受水旱之灾,诗人借迎接老师之际,表达对时局的关心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迎送师长的场景,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诗人在送迎之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重与对社会的关切。开头两句以送迎为线索,生动描绘了老师的困乏,接着转入对自然灾害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诗中多次提及天意与个人德行的关系,反映出一种对命运的思考。老僧的教诲更是点出自然规律,强调人应顺应而为。后半部分则用雷公的比喻,描绘雨水带来的清新与希望,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言辞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李薰对人生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迎之间的疲惫,映射出老师的行程艰辛。
  2. 水灾与旱灾的交替反映了自然的无常与不易。
  3. 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表达了对自然灾害根源的思考。
  4. 佛力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与期望。
  5. 氤氤的云气暗示了即将来临的雨水,象征希望。
  6. 老僧的教诲揭示了自然规律,反映出对命运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命运相联系,增强诗的哲理性。
  • 对仗:如“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诗人对命运与德行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知识与道德的引导。
  • 水旱:代表自然灾害,反映民生困苦。
  • 佛力:象征希望与信仰的寄托。
  • 雷公:象征自然力量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 A. 送别
    • B. 自然灾害
    • C. 孤独
  2. 诗中提到的“老僧”主要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 B. 对老师的尊敬
    • C. 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3. “氤氤才上彻”中的“氤氤”形容的是?

    • A. 雾气
    • B. 云气
    • C. 水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李薰与杜甫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李薰更强调对命运的哲理思考,而杜甫则以直白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薰诗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范倅十首 静夜吟 和王应夫见贻二首 忆吹箫(七夕) 法曲(入破第一) 再答前韵二首 宫词三十三首 清平乐 归去来 和蔡瞻明知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靑字旁的字 包字头的字 依违两可 对景挂画 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荣华富贵 秃宝盖的字 4个火念什么字_4个火的汉字解析与拼音学习 迎霜 父字头的字 陵寝 艴然不悦 酉字旁的字 急持 雪中高士 丁字旁的字有哪些?带丁的汉字大全 描写夜晚的诗句现代诗_夜晚现代诗精选 耐霜熬寒 绅的拼音及汉字解析_绅的读音与用法详解 持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持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