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1:5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1:51:18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曾经在龙门旁,谁曾想会有凤鸣之时。
经过雕琢现在成了乐器,然而音调却无法自持。
巴地的音乐缓缓地演奏,楚地的客人拨弄着繁复的弦。
想要演奏高亢的乐曲,却反而变成了低沉的悲歌。
作者介绍:刘允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诗歌创作见称。其作品多描绘音乐与自然的和谐,风格清新灵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音乐文化繁荣之时,诗人通过对乐器的描写,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咏琴》通过对乐器的描写,展现了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诗的开头提到“昔在龙门侧”,引入了一个神秘的场景,暗示着音乐的美好和潜力。接着“雕琢今为器”,强调了音乐的创造过程,乐器的雕刻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和热爱。然而,尽管乐器经过精心制作,音调却无法自持,这暗示着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挑战。
接下来的“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描绘了两地音乐家在演奏时的场景,显示出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最后两句“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则是诗歌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尽管有高昂的理想和追求,但最终却可能落入悲伤的旋律中。这种情感的反转,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音乐的情感张力。
整首诗在音乐的主题下,融入了人生哲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艺术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音乐情感的复杂性,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门”象征什么?
“巴人”和“楚客”分别代表什么?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