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6:41:52
原文展示:
和云
邵雍 〔宋代〕
万里幕四垂,一片云自飞。
秪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白话文翻译:
广阔的天空像帷幕一样四面垂下,一片云自由自在地飘飞。
它只知道紧紧依附着石头,却不以天空为衣。
既然来时没有心机,离去时又怎会有机巧。
如果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又何必向往帝王的故乡。
注释:
- 幕四垂:形容天空广阔,像帷幕一样四面垂下。
- 秪知:只知道。
- 根抱石:比喻云紧紧依附着石头。
- 不为天为衣:不以天空为衣,比喻云不依赖天空。
- 既来曾无心:来时没有心机,形容云的自然状态。
- 却去宁有机:离去时又怎会有机巧,形容云的自然状态。
- 未能作霖雨:如果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
- 安用帝乡归:又何必向往帝王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邵雍晚年,当时他已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中通过对云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云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首两句描绘了广阔的天空和自由飘飞的云,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中间两句通过对云的特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状态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最后两句则通过云与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为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不必追求虚无的名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幕四垂,一片云自飞。
- 这句描绘了广阔的天空和自由飘飞的云,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秪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 这句通过对云的特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状态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 这句表达了云的自然状态,来时没有心机,离去时也没有机巧。
-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 这句通过云与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为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不必追求虚无的名利。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天空比作帷幕,将云比作自由飘飞的事物,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 拟人:将云赋予人的特性,如“根抱石”、“无心”、“有机”,使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事的超然态度。通过云的意象,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状态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虚无名利的淡泊。
意象分析:
- 云: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云象征着自由、自然和超然。
- 天空:天空象征着广阔和无限,与云的自由飘飞形成对比。
- 石头:石头象征着稳固和依附,与云的自由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里幕四垂”形容的是什么?
A. 云 B. 天空 C. 石头 D. 雨
- “秪知根抱石”中的“根抱石”比喻什么?
A. 云依附天空 B. 云依附石头 C. 云化作雨水 D. 云自由飘飞
-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社会的贡献 D. 对虚无名利的淡泊
答案: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别业》: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超然。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李白《望庐山瀑布》:通过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 杜甫《望岳》:通过岳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