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0:5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0:58:25
宿道王兰若
高启 〔明代〕
借榻到僧扉,虽安未是归。
瞑禽愁雪意,夜筿助风威。
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
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
我借宿在僧人的门前,虽然安静,但并不是归宿。
黄昏的鸟儿愁苦地对着雪,夜晚的竹子在风中摇曳。
蜡烛快要熄灭,思念的火焰却在心中燃烧;
被子寒冷,我不得不加盖衣服。
不知道孤舟何时启程,明天的夜晚又该依靠什么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外借宿时的孤独和愁苦,反映了诗人对归宿的渴望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在古代,借宿在寺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传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903年-公元977年),字季昇,号靖庐,明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与散文。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而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启游历期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之时,诗人常常流连于山水之间,借宿于僧院,表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宿道王兰若》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借宿的环境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开头两句“借榻到僧扉,虽安未是归”明确了诗人的处境,虽然在僧院中暂时得以安息,但内心却并不宁静,反映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瞑禽愁雪意,夜筿助风威”,诗人用“愁雪”来形容黄昏归巢的鸟儿,传递出一种忧伤的氛围。而“夜筿助风威”则将自然元素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蜡烛的熄灭和被子的寒冷,象征着思念的加深和内心的孤冷。“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道出了诗人的苦闷与无奈,尽管外界环境平静,但内心的思绪依然在燃烧,难以平息。
最后两句“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的表现,诗人似乎在问自己,明天又将何去何从,预示着他对前路的未知与不安。这首诗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孤独、思念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高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借榻到僧扉,虽安未是归。
诗人借宿在僧人的门前,表面上看似安静,但心中却感到并没有真正的归属。
瞑禽愁雪意,夜筿助风威。
黄昏时,鸟儿归巢,愁苦地面对雪的寒意,夜晚的竹子在风中摇曳,似乎加剧了这份孤独感。
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
蜡烛快要熄灭,但内心的思念之火却在燃烧;被子寒冷,不得不加盖衣服,暗示内心的寒冷。
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
不知道孤舟何时出发,明天的夜晚又该依靠什么,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他在面对现实与自然时的无奈与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借宿的地方是哪里?
A. 酒店
B. 僧院
C. 自家
D. 朋友家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哪些?
A. 雨
B. 雪
C. 风
D. 竹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安静
C. 孤独与思念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