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湖堤晚行》

时间: 2025-04-26 14:18:07

诗句

暝色才从草色生,管弦罗绮尽归城。

不应闲却孤山路,我自扶藜月下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07

原文展示:

湖堤晚行
俞灏〔宋代〕

暝色才从草色生,
管弦罗绮尽归城。
不应闲却孤山路,
我自扶藜月下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草色渐渐变暗,乐声和华丽的服饰都已回到城中。我不应该放弃孤山的路,我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在月光下漫步而行。

注释:

  • 暝色:指黄昏或夜晚的颜色,暗示天色渐暗。
  • 草色:草的颜色,通常指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转暗。
  • 管弦:指乐器,通常用于形容奏乐的场面。
  • 罗绮:指华丽的衣物,象征着繁华和奢侈。
  • 孤山路:孤山指的是一种常见的山名,象征着孤独的旅程。
  • 扶藜:指用拐杖支撑自己,藜是苇草,古代常用作拐杖。

典故解析:

“孤山”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孤独与宁静。古代文人常常用孤山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繁华的超脱与向往。此外,夜晚月下行走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灏,宋代诗人,字子昂,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秀丽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心灵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昏时分,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散步中产生的灵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湖堤晚行》是俞灏在黄昏时分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暮色渐浓、乐声渐远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首句“暝色才从草色生”,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黄昏时分大自然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随着乐声的消逝,繁华的市井生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的思考与行走。

第二联“管弦罗绮尽归城”,则是对昔日热闹场景的回忆,表明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淡然与超脱。诗人选择在此时独自前行,显示出他内心的坚决与宁静。

最后两句“不应闲却孤山路,我自扶藜月下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旅程的执着,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即使在孤独的路途中,诗人仍然自得其乐,仿佛在与月光对话,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清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暝色才从草色生:黄昏的色彩刚刚从草的绿色中显现出来,描绘了自然的转变。
  2. 管弦罗绮尽归城:乐器声和华丽的衣服都已回到城中,暗示人们的归去,喧嚣的结束。
  3. 不应闲却孤山路:不应该放弃孤山的道路,表达了对孤独旅程的坚持。
  4. 我自扶藜月下行:我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在月光下行走,体现出一种宁静的自我反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暝色”和“草色”相比,展现了黄昏的渐变。
  • 对仗:诗中“管弦”和“罗绮”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对喧嚣生活的超脱,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独立思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暝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孤山:象征着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月下行:象征着宁静与思索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管弦罗绮”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乐器和华丽的衣服
    C. 孤独的旅程
    D. 夜晚的星空

  2. “我自扶藜月下行”中“扶藜”指的是什么?
    A. 拐杖
    B. 树木
    C. 花草
    D. 水边

  3. 诗人对孤山的态度是?
    A. 惧怕
    B. 忽略
    C. 热爱与追求
    D. 逃避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湖堤晚行》 vs. 《秋夕》:两者都描绘了黄昏的静谧,但《秋夕》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湖堤晚行》则偏向于对孤独旅程的赞美。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典诗词鉴赏》
  3. 《俞灏与其时代》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阮郎归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系裙腰 菩萨蛮 定风波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怯怯羞羞 残喘待终 运斧般门 黄字旁的字 包含看的成语 只鳞片甲 歹字旁的字 热脸儿 疑贰之见 浓妆艳饰 蒸汽 立字旁的字 看俏 长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一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