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3:37
望海潮 胥门城楼即伍相国祠春日同云臣展谒有作
作者:陈维崧
鼍呿鲸吼,龙腾犀踏,胥江万叠惊涛。
沿水败墙,临风坏驿,千秋尚祀人豪。
英爽未全凋。正绿昏画幔,红黦霞旓。
太息承尘,我来还为拂蟏蛸。
城楼径矗层霄。怅苏台碧藓,相望岧峣。
西子笑时,包胥哭后,霸吴入郢徒劳。
飒沓响弓刀。算稽山越榭,今也蓬蒿。
社鼓神弦,依稀疑和市中箫。
诗的意思是:
在波涛汹涌的胥江边,听到鼍声和鲸吼,像龙腾飞舞,犀牛踏地,海面千层波澜。沿着水边的败墙,迎着风的破驿站,历经千年依然祭祀那些豪杰。
英雄的气概尚未全然凋零,正值春日,绿帷轻垂,红霞如带。
我感叹尘世,今天来此仍是为了扫除那蟏蛸。
城楼高耸入云,回首望去苏台的碧藓,远望岧峣的山峦。
西子在笑,包胥却为国哭泣,霸主吴国入郢一切却是徒劳。
弓刀声响,看来稽山和越榭如今已是荒草丛生。
社鼓声隐约,似乎在和市中笛声相和。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0-171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青山,晚号白云山人。他生于明末,因战乱而流亡,后入清。其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历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前往伍相国祠,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国事的思考。作品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事,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情感。
陈维崧的《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自然之美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河流与滔天的波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开头以“鼍呿鲸吼”引入,声势宏大,喻示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力量。接着,诗人转而回顾历史,提到“千秋尚祀人豪”,显示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深思。
在诗的中段,诗人以“正绿昏画幔,红黦霞旓”描绘春日的美景,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华。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诗人内心却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特别是提到“包胥哭后,霸吴入郢徒劳”,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诗人在城楼高处,纵观四周,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荒凉。诗结尾以“社鼓神弦,依稀疑和市中箫”收束,音韵的和谐与传统文化的延续令人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的眷恋。
整首诗通过声、色、情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人事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历史的反思,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鼍呿”指的是什么?
诗中“千秋尚祀人豪”表达了什么情感?
“西子笑时,包胥哭后”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