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2:53
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绀园知有几。
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
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
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
尘埃不到松关口,僧老渐随松影瘦。
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
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
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
自从白马驮着经书开始传教,宝地和绀园又能有多少?
如今见到逍遥岩深邃,啼猿的山坞正好连接栖禅寺。
高耸的楼阁东边是桥,掬水细闻香气,景色趣味多。
讲经的声音飘在云外,天花纷纷落下,林边的暑气渐渐消散。
尘埃无法抵达松关口,老僧渐渐随着松影变得瘦弱。
谁会知道,好的事情眼中能泛青光,借给诗人信宿逗留。
山高地僻月明空圆,晨钟暮鼓惊醒龙眠。
看来懒得去追求无生之学,长笑一声,归去钓船。
作者介绍:崔放之,字子美,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作品多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栖禅寺时,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情趣。
《栖禅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崔放之对自然和禅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栖禅寺的美丽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以“白马驮经”引入,暗示了佛教的传入与文化的交融,接着描述了逍遥岩的深邃与啼猿的幽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诗中的“嵯峨楼阁”和“东西桥”描绘了栖禅寺的壮丽景观,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赞美。接着,诗人以“讲经云外”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境界,表现了修行的清净与佛教的智慧。随着“尘埃不到松关口”,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栖禅寺的与世无争,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既有对佛理的探讨,也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整体来看,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崔放之作为宋代文人的风范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佛教的敬仰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马”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的“啼猿”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晨钟暮鼓”体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