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9:06
登乾明院碧藓亭
余喘不苟尽,顺俗来饭僧。
东岭有上方,修竹蔽觚棱。
下有苍石案,旁挂孤蔓藤。
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
我气喘吁吁,勉强维持着体力,顺应世俗来到这里吃饭的僧人。
东边的山岭上,有一处高地,修长的竹子遮蔽了亭子。
下方有一块苍翠的石案,旁边悬挂着孤独的藤蔓。
我被尘世的羁绊束缚,更想安住却又难以做到。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浙江人,北宋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与人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在乾明院碧藓亭游览时,表达了他在美丽自然环境中对尘世羁绊的感慨,体现了他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登乾明院碧藓亭》是一首颇具哲理的诗作,梅尧臣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自身对尘世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前两句以“喘不苟尽”开篇,展示了诗人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挣扎,似乎在暗示他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随后的描绘中,东岭的“修竹”与下方的“苍石案”构成了一种宁静而又优雅的意境,竹子遮蔽了亭子的形状,象征着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庇护。而“孤蔓藤”的出现,则让整幅画面增添了一丝孤独和哀愁,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追求。最后一句“系累向尘世,更住殊未能”则揭示了诗人心灵的挣扎,尽管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但却无法真正做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无奈与对高洁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A. 竹
B. 石
C. 藤
D. 以上都是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尘世的无奈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友情的赞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