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书天庆观贺秘监堂三首》

时间: 2025-05-10 13:10:38

诗句

老仙旧地枕东城,古木参天警昼声。

我亦愿为方外友,风流何必并时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3:10:38

原文展示

老仙旧地枕东城,
古木参天警昼声。
我亦愿为方外友,
风流何必并时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老仙人居住地的思念,那里有高大的古树在阳光下发出警示的声音。诗人表示自己也愿意成为超脱世俗的朋友,认为风流洒脱并不一定要在同一时代出现。

注释

  • 老仙:指的是年迈的仙人,暗指超脱尘世的高人。
  • 旧地:指的是曾经生活和游历的地方。
  •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倚靠。
  • 警昼声:古树在阳光下发出的声音,像是在警告或提醒。
  • 方外友:指的是超凡脱俗的朋友,生活在世俗之外的人。
  • 风流:这里指的是洒脱不羁的风范。
  • 并时生:指的是与时共生,与时代同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词人,以其婉约词风著称。他的词清丽婉约,情感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秦观晚年,正值北宋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令诗人感慨万千。他借古树和仙人之境,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老仙旧地”为引子,描绘出一个宁静而高远的境地。诗中通过对“古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世俗的喧嚣被隔绝。古树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警示着后人。

而“我亦愿为方外友”则流露出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想要超越当下的束缚,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度清幽的时光。这种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强调“风流何必并时生”,即使身处不同的时代,追求理想和洒脱的精神都是永恒的主题。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仙旧地枕东城”:描绘了一个老仙人居住的地方,传达出一种怀旧的情感。
    • “古木参天警昼声”:古树高耸入云,白天的声音似乎在警示着什么,暗示着历史的悠久与生命的沉重。
    • “我亦愿为方外友”:表明了诗人渴望与仙人一同超脱尘世的心愿。
    • “风流何必并时生”:表达了对风流洒脱生活的追求,不必拘泥于时代的限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木比作警示者,传达出历史的深邃。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生活的向往,强调个体价值和追求理想的永恒性,反映了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理想的执着。

意象分析

  • 古木:象征着坚韧和恒久,代表着历史的积淀。
  • 老仙:象征着智慧与超脱,代表着理想中的高人。
  • 东城:可能暗指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也可以看作是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仙”指的是?

    • A. 年迈的神仙
    • B. 年轻的士人
    • C. 一个历史人物
    • D. 一棵树
  2. “古木参天”中的“参天”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树木矮小
    • B. 树木高大
    • C. 树木稀少
    • D. 树木枯萎
  3. 诗人希望成为的朋友是?

    • A. 同时代的人
    • B. 方外友
    • C. 现实中的朋友
    • D. 亲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秦观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苏轼的作品则融合了对自然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独特风格,但情感的深度和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研究》

相关查询

万县舟中 重庆府 马孟起墓 织锦巷 抵黄坝驿 嘉定试院夜坐 灵云洞 赠五子石如愚上人 题崎滩铺壁 句 其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交能易作 指皂为白 雀小脏全 尾生丧身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黹字旁的字 肀字旁的字 一尘不受 馬字旁的字 转祸为福 无字旁的字 率天 当家理纪 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崟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