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0:05
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
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在桑树叶下的村落,鹍鸡在水边的田野里鸣叫。
世间的事物每每到了衰败的极点,我的道理却依然深邃而悠远。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白,号风子,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盛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王昌龄的诗作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又》这首诗创作于王昌龄的晚年,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繁荣,但也是个人生活苦闷的时刻。诗人通过描写乡村景象,表达对人生沉浮、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寄托了对道理的探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昌龄的《又》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自然乡村的画面,诗中通过桑叶、鹍鸡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苍凉的氛围。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典雅的田园,桑叶下的村落和鸣叫的鹍鸡,给人一种恬静而自然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反思事物的衰败与消逝,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为深邃。
“物情每衰极”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吾道方渊然”则表现出他对道理和哲学的坚持。王昌龄在这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受,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和深厚的内涵。
这一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桑叶和鹍鸡的描写不仅是对现实自然的描绘,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变迁,质朴中透出智慧,让人深思。
诗歌探讨了世事的无常与内心的坚定,表现出一种在世事变迁中依然保持自我哲学思考的态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王昌龄的《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诗中“物情每衰极”的意思是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