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时间: 2025-04-26 14:18:17

诗句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17

原文展示: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四十九年间,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应波旬的请求进入涅槃。
佛的身影常常在法界中栖息,但因众生未达到其境界,所以无法看见。
众生尚未得到法的滋养,魔鬼却满身是汗地妨碍戒律。
我恭敬地向那迦(龙神)祈愿,希望我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

注释:

  • 四十九年:指释迦牟尼佛在世传教的时间,象征其教义的广泛传播。
  • 波旬:指魔王,代表世俗的诱惑与障碍。
  • 涅盘: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达到最终安宁的境界。
  • 法界:佛教的概念,指宇宙万物的真理和法则。
  • 那迦:佛教中的龙神,象征保护和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以其豪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佛教思想,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思考之时,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

诗歌鉴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与思考。开篇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涅槃,体现了对佛教创始人的尊重与怀念,暗示了常人难以接触到真正的法界。诗中提及的“未法众生蒶福田”,指出当下众生对佛法的无知与渴望,反映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而“众魔染衣汗戒律”则表现出对干扰戒律的种种魔障的警惕。最后,诗人以恭敬的姿态向那迦祈愿,希望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表现了内心的虔诚与对信仰的执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诗歌才华,也折射出他对人生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十九年大教主:强调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历时长久。
  • 波旬请故入涅盘:提到魔王的干扰,暗示世俗的诱惑。
  • 佛身常寻法界住:佛的身影在法界中存在,象征精神的追求。
  • 非其境界故不见:众生因未达到境界而无法见到佛的真身,反映出人们的无知与渴求。
  •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生尚未得到法的滋养,象征着对佛教教义的渴望。
  • 众魔染衣汗戒律:众多魔障妨碍戒律的实践,反映出外界对修行的挑战。
  • 稽首那迦住世间:向那迦祈愿,表达对佛法的尊敬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蒶福田”比喻众生的心灵田地尚未被法的滋养,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的敬仰,探讨了众生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智慧与解脱。
  • 涅盘:象征超脱与安宁。
  • 那迦:象征保护与庇佑,代表佛教信仰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波旬”在诗中指的是: A. 佛教创始人
    B. 魔王
    C. 龙神
    D. 普贤菩萨

  2. 诗中提到的“涅盘”意指: A. 生死轮回
    B. 超脱与安宁
    C. 世俗生活
    D. 物质享受

  3. 诗人对众生的态度是: A. 绝望
    B. 同情
    C. 蔑视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寺中作》:表达了对佛教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探讨了超越世俗的主题。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与王维的《送别》都体现出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但黄庭坚更注重于佛教教义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传》

相关查询

谒白帝庙 岁穷雨夜独卧山斋 朱槿花二首 朱槿花二首 丈人观 游灵岩 游骊山二首 游骊山二首 谒白帝庙 题隐真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椠的词语有哪些 艮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等价交换 众人察察 役兵 青鬟 引匿 旧调重弹 馬字旁的字 协私罔上 坐禁闭 一场春梦 奏鸣曲 关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