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17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盘。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这首诗写道:四十九年间,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应波旬的请求进入涅槃。
佛的身影常常在法界中栖息,但因众生未达到其境界,所以无法看见。
众生尚未得到法的滋养,魔鬼却满身是汗地妨碍戒律。
我恭敬地向那迦(龙神)祈愿,希望我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以其豪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佛教思想,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思考之时,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与思考。开篇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涅槃,体现了对佛教创始人的尊重与怀念,暗示了常人难以接触到真正的法界。诗中提及的“未法众生蒶福田”,指出当下众生对佛法的无知与渴望,反映了对世俗烦恼的无奈。而“众魔染衣汗戒律”则表现出对干扰戒律的种种魔障的警惕。最后,诗人以恭敬的姿态向那迦祈愿,希望能常常生起对佛的想念,表现了内心的虔诚与对信仰的执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诗歌才华,也折射出他对人生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本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的敬仰,探讨了众生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世俗诱惑的警惕,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波旬”在诗中指的是:
A. 佛教创始人
B. 魔王
C. 龙神
D. 普贤菩萨
诗中提到的“涅盘”意指:
A. 生死轮回
B. 超脱与安宁
C. 世俗生活
D. 物质享受
诗人对众生的态度是:
A. 绝望
B. 同情
C. 蔑视
D. 无所谓
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与王维的《送别》都体现出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但黄庭坚更注重于佛教教义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