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7:0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7:08:03
四面楚歌声。破网长征。不甘黄血啖长鲸。九死肯忘亡国痛,乐操南音。同是可怜生。端为多情。湘江淼淼溯伊人。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
四面都是楚歌的声音,像是破网的长途跋涉。我不甘心被长鲸吞噬,宁愿九死也不忘亡国之痛,乐声依旧在南方悠扬。我们都是可怜的生灵,情深意重。湘江水浩浩荡荡,追溯那位伊人。可我却无奈于江南的兰花和蕙草凋零,黄鹂在争鸣。
高旭,清代诗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诗风格受到唐诗的影响,擅长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此诗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四伏时期,诗人以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国家命运,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身世的无奈。
这首《浪淘沙 怀辟支湘中》通过对楚歌、黄血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亡的痛苦感受。首句“四面楚歌声”立刻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氛围,表达了身处困境的无奈与无助。接下来的“破网长征”则暗示了艰苦的逃亡和斗争,展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诗中提到的“九死肯忘亡国痛”,更是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情感与责任感,而“乐操南音”则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湘江淼淼溯伊人”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对故人的追忆和对故国的向往。最后一句“可奈江南兰蕙瘁,鶗鴂争鸣”则用兰蕙与黄鹂的对比,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沦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道关怀。
诗中“楚歌”象征着什么?
诗人用“九死肯忘亡国痛”表达了什么情感?
湘江的意象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