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0:06
游密庵致明有喜雨诗次原韵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雨气经岩上,僧窗暗复明。
溪流生急响,松吹助狂倾。
左禾右罢稏无边润,蘧篨一味清。
仁心乐同饱,拥鼻发吟声。
在岩石上方的雨气飘散,僧人的窗户变得既暗又明。
溪水发出急促的声音,松树的风声助长了雨水的倾泻。
左边的稻禾和右边的细稻毫无边际地滋润着,
芦苇也同样显得清新。
仁爱之心使得人们感到满足,
大家都在吟唱着诗歌的声音。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雨天,诗人游览了一处名为密庵的地方,受到自然景象的启发,表达了对雨水滋润大地和人心欢愉的感受。
这首诗以雨为主题,描绘了雨后山野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悦及对生命滋润的感慨。开头两句写雨气在岩石上弥漫,窗外的景象因雨而变,既有阴暗又有明亮的对比,暗示着雨水的滋养作用。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溪流的急促声响和松风的狂吹,强调了雨的猛烈与活力,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诗中提到的“禾”和“稏”的丰沛,以及“蘧篨”的清新,都是对雨后万物复苏的赞美。最后两句,诗人将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相联系,仁爱之心与自然的丰盈融为一体,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受,表现了自然之美和人心的愉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感悟,强调了自然的滋养与人心的快乐。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僧窗”指的是哪里?
A. 寺庙的窗户
B. 学校的窗户
C. 家庭的窗户
D. 商店的窗户
“仁心乐同饱”中的“仁心”指的是什么?
A. 仁慈的心
B. 贪婪的心
C. 忍耐的心
D. 愤怒的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春望》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生存的思考。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