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和北虏使》

时间: 2025-05-12 07:08:09

诗句

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

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

日入流沙际,阴生瀚海边。

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

逐兽孤围合,交兵一箭传。

穹庐移斥候,烽火绝祁连。

汉将行持节,胡儿坐控弦。

明妃的回面,南送使君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08:09

原文展示:

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
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
日入流沙际,阴生瀚海边。
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
逐兽孤围合,交兵一箭传。
穹庐移斥候,烽火绝祁连。
汉将行持节,胡儿坐控弦。
明妃的回面,南送使君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境的严酷环境和战争的艰辛。起初,阴山的北面,漫天飞舞着雨雪,路途遥远。长城之上,行人稀少,沙漠中的马匹也难以前行。夕阳西下,映照着流沙的边缘,阴影在浩瀚的海边升起。刀光剑影在月下闪动,旗帜在霜雪中飘扬。猎兽的孤独围猎,战斗的信息却能通过一箭传递。帐篷外,斥候被移动,烽火在祁连山上已然绝迹。汉朝将领持节出发,而胡人则坐在弦上待发。明妃的回眸,南行送别使君。

注释: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一带,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长城:象征着汉民族的防御工事。
  • 刀镮:指刀剑的环状部分,暗示战争。
  • 旌纛:古代的军旗。
  • 穹庐:指蒙古人的帐篷。
  • 烽火: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方式。
  • 明妃:王嫱,汉元帝时的王嫱,后人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边塞诗著称,善于描绘边疆的风土人情与战争场景。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之时。诗人通过对北方严酷自然环境与战斗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佩与对战争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和北虏使》是一首充满苍凉与豪情的边塞诗,展现了北方边境的严酷环境和战争的悲壮。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阴山北面漫天飞雪的情景,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进一步烘托了边疆行旅的艰辛。接着,长城之上人迹罕至,沙漠中的马匹也难以行走,显示出战乱对生活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描绘了战斗的紧迫感,刀剑在月光下闪动,军旗在寒霜中飘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时,敌人和猎物的孤独围合,以及信息传递的箭矢,进一步突显了战争的紧迫与孤独。

最后几句中,诗人提到汉将出征,胡儿待发,展现出战争双方的对峙状态。明妃的回眸暗示着对故土的思念与离别的哀愁,诗意在此达到高潮,展现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成功地传达了对战争的思索与对将士的敬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路始阴山北:开篇交代地点,阴山北的路途艰难。
  2. 迢迢雨雪天:强调天气恶劣,行程遥远。
  3. 长城人过少:长城上人烟稀少,暗示边境的冷清。
  4. 沙碛马难前:沙漠中行进困难,马匹难以前行。
  5. 日入流沙际:夕阳西下,带来了一种孤独感。
  6. 阴生瀚海边:阴影与浩瀚海的对比,隐含着苍凉的气氛。
  7. 刀镮向月动:刀光闪烁,暗示即将发生的战斗。
  8. 旌纛冒霜悬:军旗在寒霜中高悬,显示出战争的迫切。
  9. 逐兽孤围合:猎兽的孤独,象征着战斗中的孤立无援。
  10. 交兵一箭传:战斗信息通过箭矢传递,速度之快。
  11. 穹庐移斥候:斥候在帐篷外待命,准备应战。
  12. 烽火绝祁连:烽火已经熄灭,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13. 汉将行持节:汉朝将领持节出征,展现出军事活动。
  14. 胡儿坐控弦:胡人坐在弦边,准备随时应战。
  15. 明妃的回面:最后提到明妃,暗示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哀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以“刀镮”与“旌纛”象征战争与士兵。
  • 拟人:如“日入流沙际”,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边境的描绘,反映了战争的艰辛与孤独,同时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佩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山:象征北方边境的险峻与孤寂。
  • 雨雪:代表恶劣的自然环境,寓意艰难的旅程。
  • 长城:象征汉民族的防御精神。
  • 刀镮、旌纛:象征战争的紧迫与悲壮。
  • 烽火:象征军事警报与战争的紧迫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阴山”位于哪个方向? A. 南
    B. 北
    C. 东
    D. 西

  2. “刀镮向月动”这句中的“刀镮”指的是什么? A. 刀的环状部分
    B. 一种兵器
    C. 战马
    D. 旗帜

  3. 诗的最后提到的“明妃”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王嫱
    B. 王昭君
    C. 西施
    D. 貂蝉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马戴的《送和北虏使》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边塞诗,但前者更注重对战争环境的细腻描绘,而后者则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与人情交织,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两者都体现了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忆萝月 忆萝月 送母殡归来 忆萝月 忆萝月 秋闺听雨 玉抱肚 听歌曲:那时候哥还小 玉抱肚 玉抱肚 忆吹箫慢/凤凰台上忆吹箫 忆余杭 挽汪静仪颍州考功刘公勇如,君没于淮 忆余杭 雨篷与亚君夜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克字旁的字 浪荡乾坤 拔刃张弩 望眼将穿 神宇 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舔唇咂嘴 入字旁的字 謏文浅说 包含爽的成语 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酉字旁的字 论功行赏 杨妃醉舞 相门相种 食字旁的字 云车风马 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