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1:15
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我仍然记得小时候那些未开化的日子,难道我还要等父亲和老师的教导吗?
残破的书本常常在鸡鸣时分送来,警醒我从梦中的蝴蝶中回到现实。
如今可以遍访那些学习的孩子们,却不应该轻易跳到悟道的境地。
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的宗旨,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禅宗辩才呢?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静庵,晚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风格清新,常有哲理思考。
《忆昔二首》是在刘克庄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年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教育和佛学的思考。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和个人磨难后,他对自我修养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忆昔二首》展现了刘克庄对往昔岁月的深刻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他以“颛蒙”开篇,表达了对童年无知状态的反思,似乎在质疑单纯依赖父师的教育方式,强调自我修炼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残编”和“鸡声”描绘了清晨破晓时分的宁静和思考,突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自省的态度。
接着,诗人提到“且可遍参学童子”,反映出他对当代学子学习态度的关注,暗示着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踏实学习,逐步领悟人生的真谛。最后一句“谁是禅家大辩才”则引发读者对真正智慧的思考,指出在纷繁的宗教讨论中,真正的禅者并不在于口才的辩论,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觉醒。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体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反映了刘克庄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情怀。
“犹记颛蒙昔未开”中的“颛蒙”指什么?
在诗中,诗人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
“谁是禅家大辩才”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忆昔二首》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反思与哲理探讨,而白居易则注重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描写,两者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