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6:13
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
作者:曹彦约 〔宋代〕
甲拆多应满药栏,
跨缧心已拂轻鞍。
正疑阴因仍飞雪,
岂有春中却沍寒。
启蛰候虫犹自闭,
向阳梅子自能酸。
误成严冷非天意,
说与人心作好看。
这首诗表达了在惊蛰节气后,阴冷的天气依然未去,雪花纷飞,令人感到春天的寒意。诗人骑马来到湖边,看到药栏满是草药,内心感到疑惑。春天明明已到,为什么天气却依旧寒冷?蛰伏的昆虫还未苏醒,阳光下的梅子却已开始发酸。这样的严寒并非天意,只是人心的期盼与现实的差距。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擅长山水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此诗写于惊蛰时节,正值春季,然而天气却异常寒冷,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渴望与对冷天气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来临时的反差。开头通过“甲拆多应满药栏”引入生活场景,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接着转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一种春暖花开的期待与现实寒冷的对比。诗中的“正疑阴因仍飞雪”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疑惑和不解,透出了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而“岂有春中却沍寒”则更加强调了这种矛盾心情。后面的几句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特别是“启蛰候虫犹自闭”,表现了春天的迟缓,而“向阳梅子自能酸”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尽管环境严酷,梅子依然在向阳中生长。
整首诗在对比中传达了对自然的哲理思考,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有对冷暖变化的感慨,也有对生命的深刻认知。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对比手法在于将春天的期盼与寒冷的现实进行对照,增强了情感的张力;拟人手法体现在梅子“自能酸”的描写上,赋予自然以生命;象征手法则通过梅子和虫子的状态象征春天的希望和生命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对寒冷的无奈
D. 生命的顽强
“向阳梅子自能酸”中的“梅子”象征着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到来
C. 人的期望
D. 诗人的无奈
诗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是哪一句?
A. 甲拆多应满药栏
B. 正疑阴因仍飞雪
C. 启蛰候虫犹自闭
D. 误成严冷非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