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白云庵 其三》

时间: 2025-05-02 06:55:16

诗句

洞底菖蒲绿作坡,松根况有茯苓多。

自能饱饭太平日,不学式微歌浩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5:16

原文展示:

白云庵 其三
作者: 逍遥子 〔宋代〕

洞底菖蒲绿作坡,
松根况有茯苓多。
自能饱饭太平日,
不学式微歌浩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洞底的菖蒲绿意盎然,松根下更是茯苓丰盛。在这里,生活可以安然自足,不必追求浮华的歌舞和繁杂的世俗生活。

注释:

  • 菖蒲: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水边,具有药用价值,象征清雅。
  • 茯苓:一种药材,生于松根下,象征着丰盈与宁静。
  • 太平日:安定平和的日子,指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式微:指衰退、走下坡路,形容事物的没落。
  • 浩歌:高亢激昂的歌曲,往往与繁华的生活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逍遥子,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流传较少,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安静的庙宇或山间隐居所作,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旨在表达对繁华世俗的不屑与对自然平和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诗中“洞底菖蒲绿作坡”一句,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菖蒲的绿色与洞底的阴凉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而“松根况有茯苓多”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然的丰盈感,茯苓的生长象征着大自然的馈赠,暗示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生活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随后的两句“自能饱饭太平日,不学式微歌浩歌”则引入了诗人的生活哲学。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强调在安宁的日子里,能够自得其乐,而不必追求那些与世俗繁华相伴的浮华与喧嚣。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底菖蒲绿作坡:描绘了洞底生长的菖蒲,绿色的植被犹如坡地一般,生机勃勃。
  2. 松根况有茯苓多:在松树的根部生长着丰富的茯苓,象征自然的丰盈与宁静。
  3. 自能饱饭太平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享受平静安宁的日子。
  4. 不学式微歌浩歌:不追求那些衰退的繁华歌舞,表达了一种对世俗浮华的拒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菖蒲比作坡地,形象化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 对仗:使用“饱饭”与“不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意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菖蒲:象征清雅与宁静,代表自然的纯洁。
  • 茯苓:象征丰盈与安宁,代表隐逸生活的自足。
  • 太平日: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代表一种安宁的生活哲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菖蒲”主要象征什么?
    A. 浮华
    B. 清雅
    C. 忧伤

  2. “浩歌”一词在诗中主要指代什么?
    A. 生活的忙碌
    B. 高亢激昂的歌曲
    C. 诗人的烦恼

  3. 诗人对“太平日”的态度是什么?
    A. 渴望
    B. 失望
    C. 不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 〔苏轼〕
  • 《闲居赋》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秋景的描绘,而逍遥子的作品则强调自足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隐逸与自然:古代诗人的生活哲学》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贞女峡 句 其一 仲春 仲春 在杭日作 山居 绝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反文旁的字 三尺之孤 邑字旁的字 浚波 以铢称镒 玉字旁的字 瓜皮搭李树 反犬旁的字 甘字旁的字 目不苟视 惠政 赂权 以冰致蝇 路陌 半夜敲门不吃惊 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