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1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11:31
林下茅斋已半倾,
九华幽径少人行。
不将冠剑为荣事,
只向烟萝寄此生。
松竹渐荒池上色,
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
时复哀猿啼一声。
在林间的小茅屋已经有些倾斜,
九华山的幽静小径上行人稀少。
我不以官职和武器作为荣耀,
只愿把这一生寄托于那烟雾缭绕的藤萝。
松竹渐渐荒凉,池水的颜色也变得暗淡,
琴棋书画在世上名声显赫,但我心中无所依。
白杨树在秋风中摇曳,山间暮色渐浓,
偶尔传来猿猴悲啼的声音。
作者介绍:胡骈,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生平较少记载,但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隐逸的生活理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士人多选择隐逸生活。诗人借自然景象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向往宁静生活的心情。
《经费拾遗旧隐》是一首深具情感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优雅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首句“林下茅斋已半倾”即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活状态,茅斋的倾斜象征着诗人对物质的无所谓,反而更显出他心灵的宁静与安适。接着“九华幽径少人行”,则通过描绘幽静的小路,进一步强调了人迹罕至的宁静,与世隔绝的悠然自得。
第三、四句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荣华富贵的淡漠,认为“冠剑”并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反而更愿意将生命寄托于自然的烟萝之中,这里生动展现了隐士的志向和情怀。接下来的两句又回归到自然的描写,松竹的荒凉与池水的色泽变化,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世事无常。
最后两句描绘了秋山暮色和哀猿的啼声,形成一种凄凉的氛围,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喧嚣的厌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九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九华山
B. 九华湖
C. 九华岛
D. 九华镇
诗人认为真正的“荣事”是什么?
A. 权力与财富
B. 隐逸与自然
C. 名声与地位
D. 朋友与亲情
诗中的“哀猿啼”代表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凉
D. 幸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