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0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02:43
箕裘弓冶不胜任,又许鹪鹩托上林。
两世直庐明主泽,廿年书局老臣心。
山樗敢望依神荚,土鼓偏教傍帝琴。
惭听六宫人尽说,苏环有子荷恩深。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感到自己在这个职位上无法胜任,然而却又仰赖鹪鹩鸟寄托在上林苑中。经历了两代明主的恩泽,我在书局工作了二十年,心中仍然觉得沉重。山樗树下我敢希望能依靠神荚,土鼓旁我偏偏教会了帝王的琴声。听说宫中人人都在谈论苏环的子女,因而我感到深深的惭愧,因为他们得到了更深的恩宠。
张廷玉(1642-1730),字廷璐,号澄宇,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任内阁学士,深受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器重。他的著作《明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作于张廷玉被委任为南书房供奉时,表达了他对自己能力不足的自谦和对国家及明主的感激之情。诗中流露出对个人职责的重视以及对后辈和同僚的羡慕。
这首诗整体上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职位和责任的深刻反思。开篇便用“箕裘弓冶”暗示自己对这个职位的不安和歉意,似乎觉得自己并不够资格。接着提到“鹪鹩”,暗示自己虽然身处高位,却仍感到渺小和微不足道。两世明主的恩泽让他感慨万千,二十年来在书局的努力与心血,让他倍感沉重。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山樗敢望”和“土鼓偏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然而,最后通过“惭听六宫人尽说”,表达出他对那些得到皇帝宠爱的人的羡慕与自愧。不仅反映出他个人的情感,也揭示了官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游戏。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自谦与感恩,张廷玉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叹息和对明主恩泽的感激,展现了一个忠诚于职、心系国家的官员形象。同时,表达出对后辈的羡慕之情,反映了官场的复杂与无奈。
本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鹪鹩”象征什么?
作者在诗中对自己能力的看法是?
可以将张廷玉的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感慨。张廷玉更侧重于个人的自谦与感恩,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