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同年黄玉圃番社图》

时间: 2025-05-19 02:33:32

诗句

九重涣汗使臣知,万都蛮荒跂踵时。

耳目全开天海外,土风尽入竹枝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2:33:32

原文展示:

九重涣汗使臣知,万都蛮荒跂踵时。耳目全开天海外,土风尽入竹枝词。

白话文翻译:

在九重天上,汗流浃背的使臣才明白,四面八方的蛮荒之地此时正在翘首以待。耳目全开,尽览海内外的风土人情,乡土的风俗都融入了竹枝的歌声。

注释:

  • 九重:指天宫,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形容地位极高。
  • 涣汗:流汗,形容辛苦劳累。
  • 使臣:指出使的官员。
  • 万都:四面八方,遍布各地。
  • 蛮荒:指偏远、未开化的地方。
  • 跂踵时:翘首以待,形容希望或期待的样子。
  • 耳目全开:形容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外界信息。
  • 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常用竹枝作为乐器,表达当地的风俗。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关注以及对地方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反映了清代对多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谦恒,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资料,主要以诗作见长。他的诗风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与社会现象为主,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多民族交融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使臣的经历,表达了对边疆文化的关注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使臣的艰辛与见闻,体现了对边疆蛮荒地区的关注。诗的开头以“九重涣汗”引出,使臣在高位上虽有权势,但却因外事而劳累,反映了清代官员出使的艰辛。接着“万都蛮荒”展示了辽阔的地理视野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表达了对这些地方的期待与尊重。后面“耳目全开”则是强调了开放的心态,反映了清代对外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而最后一句则是将土风民俗与竹枝词相结合,呈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暗示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诗在意境上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于边疆地区的深入思考,既有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也有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多样文化时的宽广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重涣汗使臣知:表现出使臣的辛劳与高位的对比,强调出使的艰辛与责任。
  2. 万都蛮荒跂踵时:描绘了蛮荒地区的辽阔与多样,表达出外部世界的吸引力。
  3. 耳目全开天海外: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与信息。
  4. 土风尽入竹枝词:强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表明文化的融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九重涣汗”和“万都蛮荒”,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使臣的经历比作一场漫长的跋涉,彰显其辛苦。
  • 象征:竹枝词象征着地方文化的生动与活力。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边疆文化的探索与包容,体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交融与开放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重:象征权力与地位。
  • 蛮荒:象征未开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 耳目:象征感知与接受,暗示对外界的关注。
  • 竹枝词:象征地方民俗与文化的生动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重涣汗”中的“九重”指什么? A. 地位高 B. 地理位置 C. 数量多

  2. “万都蛮荒”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文化多样性 C. 人文关怀

  3. 诗中提到的“竹枝词”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民间歌曲 C. 一种诗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与吕谦恒的《题同年黄玉圃番社图》都是在描写边疆和自然景色,但杜甫更多体现了个人的凄凉与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吕谦恒则突出对边疆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杂诗四十首 其二十五 辛卯仲冬雨中作二首 其二 题山水小画 华山畿 长相思  嘉兴道中 仙人词(三首) 过闽关九首 其七 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 筑城词 过闽关九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审判 输理 青字旁的字 包含偿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宸的词语有哪些 陵辱 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馬字旁的字 妻儿老少 私字儿的字 讯谳 凛若冰霜 公费 首字旁的字 定结尾的成语 晨光熹微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王杨卢骆 几字旁的字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