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2:48
作者: 高旭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秋水芦花净。
一片平沙如镜。
当时不早北还家,
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
怜他转眼南风劲。
羽短声凄紧。
稻粱无几,
休再呼群,
恰拟金丸赠。
在秋水的映衬下,芦花显得格外清净。
一片平坦的沙滩如同镜子一般。
当时不早,北方的归途遥遥无期,
而此刻我却无法回家,栖息之处也难以安定。
可怜那些转眼间就被南风吹走的雁群,
它们的羽毛短小,发出的叫声凄凉而紧促。
稻谷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不必再去召唤它们,
就如同用金丸赠送的奢华。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生于清康熙年间,以词风清丽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凉州令 雁》作于秋季,正值雁群南迁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无奈的情绪。
《凉州令 雁》运用了清新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初秋的宁静与孤独。诗中“秋水芦花净,一片平沙如镜”描绘了秋天清澈的水面与宁静的沙滩,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冷的美感与苍凉的气息。诗人以“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切入主题,表达了因季节变迁而产生的归属感缺失与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怜他转眼南风劲,羽短声凄紧”更是将雁群悲凉的命运与个人的愁苦紧密相连,暗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与脆弱。
整首诗在意象上紧密结合自然与生命,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受。通过对比清冷的秋水与雁群的失落,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无奈与对归属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秋水芦花净。
描绘了秋季水面的清澈与芦花的洁净,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一片平沙如镜。
形象地说明沙滩的平滑,呈现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当时不早北还家,
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却因时机不对而无法成行。
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
表现了无归之苦和栖息不安的焦虑,情感愈加深重。
怜他转眼南风劲。
通过南风的劲吹,感叹雁群的迁徙与生命的无常。
羽短声凄紧。
描述雁群因迁徙而发出的悲怆叫声,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稻粱无几,
暗示生存条件的艰苦,粮食所剩无几。
休再呼群,
诗人对雁群的无奈与悲伤,停止召唤。
恰拟金丸赠。
用金丸比喻对雁群的珍重,隐喻对生命的珍惜。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雁群的迁徙为线索,反映了个人对归属与安定的渴望,体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大自然的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山 B. 水 C. 风 D. 雁
诗人对雁群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愤怒 C. 可怜 D. 喜悦
“稻粱无几”表达了什么?
A. 丰收 B. 贫困 C. 挥霍 D. 充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凉州令 雁》与李白的《夜泊牛津》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李白在情感上更显豪放,而高旭则更显细腻与柔情。
以上参考书目可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