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望蓟门》

时间: 2025-05-23 18:20:16

诗句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8:20:16

原文展示

望蓟门
作者:祖咏 〔唐代〕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白话文翻译

在燕台远望,心中不禁惊慌,
笳声和鼓声喧闹,汉军的营地在前。
万里寒光照耀下,像是积雪般的光辉,
三边的曙色映照着高高的旌旗。
沙场的烽火侵染了胡人月亮的影子,
海边的云山环绕着蓟城。
我虽年少时不是投笔入仕之人,
但如今仍想凭功请缨归朝。

注释

  1. 燕台:今北京地区,古代边塞重镇。
  2. 笳鼓:古代乐器,常用于军队的号令和士气激励。
  3.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
  4. 万里寒光:形容寒冷的光芒,暗指北方的严寒。
  5. 三边:古代指边疆地区,通常指北方和西北的边境。
  6. 烽火:指战争的信号,烽火台用来传递战事消息。
  7. 请长缨:比喻请求升官,长缨指长长的缨带,象征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祖咏,唐代诗人,以边塞诗闻名,诗风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边疆风光和士兵的豪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事频繁之际,诗人身处燕台,目睹战事的紧张与士兵的壮志,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望蓟门》是一首描绘边疆战事的诗作,通过对燕台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军事征途的渴望。诗的开头“燕台一望客心惊”,以“心惊”二字直接传达出诗人对战事的惊慌和紧张。接着“笳鼓喧喧汉将营”,笳声和鼓声的喧闹感,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战事的迫切和紧张。

在意象上,诗中“万里寒光生积雪”展现了北方的严寒与辽阔,给人以冷峻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三边曙色动危旌”,描绘出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坚守,曙色暗示着希望与光明,尽管身处战火之中,士兵依然坚定。

最后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达了诗人虽非官员,但心中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的奉献心志。这种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豪情与壮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台一望客心惊:远望燕台,心中惊慌,暗示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2. 笳鼓喧喧汉将营:战场的笳声和鼓声,显示了战争的紧迫感。
  3. 万里寒光生积雪:描绘出北方的寒冷,象征战争的严酷。
  4. 三边曙色动危旌:边疆的晨曦映照着战旗,象征着希望与勇气。
  5. 沙场烽火侵胡月:战争的烽火蚕食夜空中的月亮,暗示战争的残酷。
  6. 海畔云山拥蓟城:描绘了蓟城的壮丽和其周围的云山,显示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7. 少小虽非投笔吏:表达自己年轻时未曾入仕,却渴望施展才华。
  8. 论功还欲请长缨:希望凭借功劳获得官职和荣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万里寒光生积雪”比喻战争的残酷。
  • 对仗:如“海畔云山”和“沙场烽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动”、“侵”等动词,强调战争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国家、边疆局势的忧虑和对功名的渴望,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士人对家国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1. 燕台:象征着边塞的险恶与战事的频繁。
  2. 笳鼓:代表战争的号角,士兵的士气。
  3. 寒光:象征着冰冷的战场和残酷的战争。
  4. 曙色:象征希望和勇气。
  5. 烽火:战争的信号,传递着紧迫感。
  6. 长缨:象征官职与成就,展现入仕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台”指的是哪个地点?

    • A. 长安
    • B. 北京
    • C. 洛阳
    • D. 成都
  2. 诗中提到的“笳鼓”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吹奏音乐
    • B. 军事号令
    • C. 节庆庆祝
    • D. 传递消息
  3. 诗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官职的厌倦
    • B. 对功名的渴望
    • C. 对乡土的留恋
    • D. 对名利的淡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出塞》-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祖咏的《望蓟门》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前者更多地渗透了对时局的忧虑,而后者则是对边疆战事的直接描绘。两者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荣誉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研究相关期刊与论文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新昌井 汉宫词三首 馆娃宫 夜酌溪楼 寄许浑秀才 赠惟俨师 金陵上李公垂侍郎 李节度平虏诗 江行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强的词语有哪些 金凤凰 月字旁的字 辽东之豕 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危辞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展赖 火字旁的字 两脚兽 玄关妙理 皮字旁的字 斗量车载 六合同风 色字旁的字 包含欢的词语有哪些 自成一格 民穷财尽 卤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