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2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28:46
《风树亭诗》
山有嘉树,油然发荣。
岂不欲静,风挠之鸣。
我思我亲,颜猊日改。
子欲养之,亲不子待。
呜呼噫嚱,孔怀孔悲。
山高海深,孰堪喻之。
内而九藏,外而四体。
皆亲之枝,同一根柢。
根既拨矣,而枝独存。
夙夜哀号,莫达九原。
白杨萧萧,泉扃夜閟。
我亲我思,得无蕉瘁。
亲不可见,音容是求。
求之不得,血泪交流。
作亭墓隅,是曰风树。
仰之瞻之,心焉孔瘁。
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悲痛。山中有美好的树,茂盛而生机勃勃。难道我不想要安静吗?可是风却在树上吹响了悲鸣。我思念我的亲人,岁月流逝,容颜已改。孩子想要孝敬父母,但父母却不再等候。哀哉,我的心情悲伤无比,山高海深,谁能理解我的痛苦?内心的痛苦深藏,外表却显得无所依托。所有亲人都是同根生长的枝叶。根已被挖去,枝叶却孤独地存活。无论是夜以继日的哀号,还是无奈的诉说,都无法到达九泉之下。白杨树在微风中摇曳,泉水的门在夜里紧闭。我思念亲人,是否会因思念而憔悴?亲人无法相见,只有音容在心中渴望。难以寻求,泪水与血交融。我在亭子的墓旁,称之为风树。仰望着它,心中充满了无奈的痛苦。
宋濂,元代著名文学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风格多样,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描写。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内心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风树亭诗》写于作者失去亲人之际,表达了深切的哀痛与对亲人的追思,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在社会动荡的元代,个人情感与家庭观念尤为突出。
《风树亭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哀思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诗人将思念与悲痛相结合,构建出一种深沉的氛围。开篇的“山有嘉树,油然发荣”展现了自然的生机,随后的“岂不欲静,风挠之鸣”则转向了内心的烦扰,表现出对静谧生活的渴望。然而,风的摇曳却引发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诗中反复提及的亲情,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的重视和孝道的追求。尤其是“子欲养之,亲不子待”的句子,真实地反映了失去亲人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结合了自然与人情,使得哀思更加深沉。特别是最后几句,将“风树”作为象征,既是对亲情的追忆,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在风树下的凝视,既是对逝去的亲情的追忆,更是对自身情感的反思。整首诗让人深感思念之苦,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整首诗以对亲人的思念与哀痛为主题,展现了对失去亲情的深刻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折射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与敬仰。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种悲伤的氛围,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嘉树”象征着什么?
“子欲养之,亲不子待”表明了什么情感?
诗中“风”是如何被描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