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4:13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野客元耕崧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一个乡村的客人,在崇山峻岭的衡岳田间耕作,能够游玩衡岳也是一种前生的缘分。
在战乱中,我怎能忍心走这条避难的道路,想要下雨却又停了下来,神明所怜悯。
虽然世事动荡,但松树却依旧能够挺立,村庄空无一人,更能感受到水流潺潺。
并不是没有拄杖,终究会让我感到衰老,背负这座名山已经四十年。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履常,号默庵,宋代诗人,官至知州,曾参与政治与文化活动。他的诗风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结合,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游历衡岳来抒发内心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与对世事无常的无奈。
《衡岳道中》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衡岳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在诗的开篇,诗人自我定位为“野客”,暗示他对世俗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接着,诗人提到“避兵径”,表明他在战乱中的无奈与逃避之情,然而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让他不忍离开。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尽管世事艰难,松树依旧傲然挺立,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诗人通过对空村和潺潺水声的描绘,表现出宁静与孤独的感受,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邃且复杂。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自然为寄托,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与自我反省,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动荡社会的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生态度的深邃与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自称为“野客”,这意味着什么?
“松偃蹇”中“松”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避兵径”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庐山谣》中,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的笔调更为豪放,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陈与义在《衡岳道中》中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细腻与对世事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泊与宁静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