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2:20
西湖二首 其二
作者:李寄
画舫香舆共此时,
喜他点缀景相宜。
梨花月醉当歌扇,
杨柳风颠到酒旗。
湖换波光留倦屐,
山援游例勒新诗。
如今我是林和靖,
可妻孤山梅一枝。
在这美好的时刻,画舫和香舆相伴而行,
我喜爱他人点缀的美景,真是恰到好处。
梨花在月下醉了,正当我用扇子唱歌,
杨柳在风中摇曳,酒旗也随之飘动。
湖面波光荡漾,留住了我疲惫的鞋子,
山中游人依然写下新诗的传统。
如今我就像林和靖一样,
愿娶那孤山上的一枝梅花。
作者介绍:李寄,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体现了隐逸和自然的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西湖游览之时,正值春天,诗人沉浸于西湖的美景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李寄的《西湖二首 其二》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淡雅的情感,展现了西湖春日的美丽景象。诗中每一句都在描绘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色,画舫和香舆的结合,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游览的惬意。梨花和月光的交织,杨柳和酒旗的摇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诗人不仅在欣赏自然美,更在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最后两句提到的林和靖,表明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与自然为伴,取一枝梅花以作妻子,体现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整首诗情景交融,诗人在美景中感受到孤独而渴望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梨花月醉”)、拟人(如“杨柳风颠”)、对仗(如“湖换波光,山援游例”)等手法,形成了优美的音韵和画面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林和靖”是谁?
“梨花月醉”中的“月”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例如,将李寄的《西湖二首 其二》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物,但李寄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隐逸理想,而白居易则多了一份对时事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